据联谊报 今年,越城区将完成5家镇街级居家养老中心建设,到2020年,建成16家以上。居家养老中心发展,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这些居家养老中心运行情况如何?如何更好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近日,在区政协“请你来协商”活动中,区长与委员、专家、基层代表、养老机构及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进行座谈协商。
作为一项新鲜事物,“居养中心”还有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当天的协商会上,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从目前看,部分镇街的居家养老中心只是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简单复制和面积扩大,缺乏整体规划。尤其是在城乡差距、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等影响下,老年人对一些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接受度不高。
一到中午,水沟营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食堂内人来人往,这里俨然成为居民家门口的“食堂”。水沟营社区主任竺利君说,作为越城区首批公建民营居家养老试点之一,水沟营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这一年多来人气与日俱增,每天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不下1000人次。
这段时间,竺利君一直在为照料中心房租费四处张罗。“房东催了很多次,才刚刚付掉上半年的房租。”她说,别看照料中心每天满满的人气,但其营收尚不足以支付每年上涨的房租,补贴标准偏低,服务资金周转不济。
迪荡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样面临着高成本的困扰。“尚在亏本经营。”该中心负责人荣云介绍,目前除了每天有几百人次的午餐客流外,床位和日间照料护理等服务都有闲余。据了解,他们的养老床位最低每月3000元/位,这样的价格让不少居民望而却步,入住的老人并不多。荣云坦言,目前养老中心功能上并不齐全,导致部分真正有需求、有条件的老人反而住不了养老中心。
如何真正实现居家养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下一步,还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培养特色养老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能力。
区政协委员、孙端镇党委副书记谢炜认为,要从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出发,杜绝“面子工程”,注重“里子效应”,积极构建良性运行模式。
“选址是关键,选准运营商是核心。”区政协委员、迪荡街道副主任边丹红提出,居家养老中心的建设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第三方运营商的监督评估力度,建立养老服务行业信用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一方面养老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高导致用工难。针对这一现象,迪荡街道龙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范峥认为,作为运营方最大的困惑和困难是目前的养老中心商业化程度低,运营补贴周期长、到位慢,对从业人员的吸引力不够。第三方要实现可持续运营,需要政府更多利好政策的支持。
区政协委员、东浦街道社事办副主任张飞娟建议,推动镇街居养中心发展“互联网+”模式,在送餐、照料、设施租买等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提升老人获得感。
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有关问题现场回应。
区委副书记、区长袁建认为,本次“请你来协商”主题选得好、准备做得足,与会人员看问题、找原因都相当精准,有关部门对协商会上提出的意见建议要作进一步梳理分析,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
区政协主席金百富表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居养中心建设是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中心环节,对社会而言是一项前途光明的产业,对政府而言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事业。要进一步把握重点,居养中心建设要注重前瞻性和生活性,以更适合老年人的需要,同时在运营中要突出特色、突出服务、突出示范效果,进一步抓好落实,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长效管理为路径,以群众满意为目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