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3月9日上午,宁波市第一医院隔离病房送走了最后一位患者,初战告捷。这支治疗团队的带头人——市政协委员、医院院长陈晓敏已连续工作50天。
1月15日,陈晓敏就带领班子迅速部署,连夜实施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改造,组织全员培训,推出9大指导意见、17大防控工作具体举措,树起严密的阻击防线。1月20日深夜,陈晓敏接到电话,发热门诊来了一对夫妻,丈夫参加公司在杭年会,会后约20名与会人员发热。陈晓敏心中一凛:病毒来了!当晚23∶30,他主持召开该院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第一次集中会诊,判定患者符合疑似病例定义,马上隔离、采样送检。1月21日22∶00,省CDC复核结果阳性;23∶00,医院上报了第一例确诊病例。
这位确诊病例的妻子施某,尽管核酸检测阴性,但陈晓敏坚决不同意“放”她回家,并大胆“质疑”了核酸检测这一“确诊金标准”。此后该名患者反复复查核酸,直到第5次才显示“弱阳性”。
1月22日,患者吕某因其他疾病做上腹部增强磁共振,影像扫描到了部分肺段,诊断医师“火眼金睛”发现其肺段里多发片状毛玻璃影。没有流行病学史、没有症状、核酸检测阴性却被怀疑新冠肺炎,并被要求再做CT,吕某极不情愿。陈晓敏坚持认为影像学表现指向新冠病毒感染,想方设法说服患者做了第2次核酸检测,结果阳性。
1月30日,陈晓敏主持医院每日例行的专家组会诊。当主管医生汇报患者戴某情况时,陈晓敏提醒,她和昨日确诊的陈某可能有关联。专家组再次追溯两人流行病学史,果不其然发现了一个不易觉察的关联:10天前,两位患者都参加了某寺庙祈福活动。陈晓敏和团队成员明白,这是一个重大关键点,是否及早干预,关系到全市疫情防控发展。
“不漏诊一人,不误诊一例,疫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陈晓敏作为医院院长的职责本能。他给自己立下军令状: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第一例患者确诊的同时,陈晓敏盯住一个问题:院内是否存在密切接触者?他连夜调看监控,还原患者就诊路线,一个个环节追踪。此后,每位患者确诊时,密切接触者追溯、搜索、筛查都会立即启动,先后主动搜索密切接触者83名。
96岁的确诊患者陈某入院时症状较轻,但陈晓敏坚持作为重症对待,先后组织院内会诊3次、市级会诊1次、省级会诊1次,在凶险的新冠病毒前,这位高龄、有诸多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始终平稳。为确保患者安全,陈晓敏又及时联系转诊浙一之江院区,经过省市两级共同努力,这位全省最高龄新冠患者很快治愈出院。
医务人员安全,患者才安全。疫情一开始,陈晓敏就指导医院采购部门精准科学使用防护物资,力保一线防护需要;出台该院史上最严职业防护规则和追责体系,将自我防护作为政治责任。
得知国内有医院开展氯喹治疗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陈晓敏带领团队完成伦理审查和有关备案,2月10日正式将氯喹用于新冠肺炎临床治疗。作为心脏病学的资深专家,陈晓敏又敏锐地作出氯喹合用两联抗病毒药存在心脏损害风险的判断,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电检查等干预。该院氯喹的使用、氯喹及实施心脏风险干预的时间均走在国家卫健委诊疗方案之前。重大突发传染病是医学科研攻关的重大机遇,在陈晓敏的带领下,该院钱国清为第一作者的《91例浙江省的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在Medrxiv发表,并被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期刊录用。这是李兰娟院士团队之后我省第二篇新冠肺炎相关研究文章,是宁波市新冠肺炎医学研究的首次“发声”。与此同时,该院关于新冠肺炎的药物治疗研究、中医药辨证、心理研究等多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为宁波市新冠肺炎科研攻关抢占了重要先机。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