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心苑 一件散落在浙南的
民国文物
跨越浙江南北
终于重回长兴
下面为你讲述
一件文物背后的
特殊缘分
日前,通过长兴县政协的对接联系,位于浙北的长兴县博物馆收到一份特殊的“云捐赠”——由浙南的庆元人周先生捐赠的70多年前的长兴民国时期土地证,这也成为长兴县与庆元县结对帮扶以来的民间文化交流见证。
这份散落到庆元民间的土地所有权状,系在杭州媒体工作的庆元人周先生无意中在朋友圈发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土地所有权状标注“长兴县谢家荡”“王友虎家”的“壹分陆厘壹毫地”,附有测绘图,还有县长程萱庭印章,售价280元。
“我用手机地图一搜,果然有谢家荡这个地方,临着太湖边。依图寻地,定然有趣,70多年的变化,值得今人与后人去比对。”周先生果断将其买下。“被我遇见的‘游子’,帮助它回家,那才是最合适而得体的归处。”周先生连夜电话联系在长兴县政协工作的小吴,表示想以个人名义免费捐赠。第二天,小吴马上联系长兴县博物馆。最终,周先生与博物馆通过互联网达成了免费捐赠协议。
这份民国时期土地所有权状送达长兴后,经过实物鉴定发现,这是民国时期长兴谢家荡、王友虎家的土地所有权证,一证两页,长40厘米,宽35厘米,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浙江省长兴县政府鸿(今洪桥镇)拾陆字第1095号的土地所有权状,地籍为第七都第十六图第三四二九号,宅地坐落于谢家荡,面积为一分六里一毫,且盖有长兴县政府印和时任县长程萱庭的印信,品相完好。
尤为珍贵的是,在权状面,还附有一张白宣纸油印的浙江省长兴县第七都第十六图第三四二九号地块的实测户地图,非常详细标注出江南水乡的田园风物,且在图纸的右下角,以红点标明的宅地为“王友虎”的1095号(原始编号为3429)。
这样完好的实测图,对长期对比研究太湖流域沿岸谢家荡、展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巨变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更是对长兴系列民国藏品不可多得的补充。长兴县博物馆当即派出工作小组按图赴谢家荡实地考察,走访故人,记录历史。
在谢家荡故地(目前已成开发区域),博物馆工作人员巧遇认识这份图纸主人王友虎的76岁村民谢根堂。谢根堂指出了王友虎的住宅所在地,宅基地原本共7间,王友虎的住宅是买来的,处在中间。
查对馆藏民国长兴户地原图和捐赠的这份土地权状后发现,这同一宅基地,在1935年属于王安林,1948年归属于王友虎,与村民谢根堂表述一致。
谢根堂说,目前王友虎及其子均已过世,80多岁的儿媳妇尚住在长兴图影小区。
“感谢政协的牵线,这是我们博物馆首批线上文物捐赠。”长兴县博物馆副馆长周凤平说,“民国土地证从浙江最北端流失到浙江最南端,如今又通过庆元人周先生捐赠回到长兴博物馆,实属难得!”
今年是长兴与庆元结对帮扶17周年。自两地开展山海协作工作以来,合作交流密切,特别是2018年省委提出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以来,两县在平台建设、援建项目、产业帮扶、干部交流、社会发展等方面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深入开展交流合作。
周先生表示,早早闻知长兴对庆元帮扶很大,希望通过这次捐赠,能进一步促进两地的文化深入交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