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心苑 制造业如何进一步做强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如何完善
“夜经济”如何亮起来
未来社区该怎么建
……
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婺城区政协全会上聊得很透。一起来听听委员们大会发言的好声音——
后疫情时代 婺城制造业如何做强
李文鸿委员
代表经济科技委员会发言
制造业是婺城工业的支柱,建议围绕汽车零部件、电动工具等优势制造业和龙头企业,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机器换人进程,引导制造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推动生产方式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抓紧修编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抓紧建设一批基本配套设施。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作为改善婺城投资环境的大事来抓,做好园区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
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防控体系
周一波委员
代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与
文史资料委员会发言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应从“统一指挥、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统筹保障”四个维度上下功夫。建议健全疫情应急指挥体系,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保障、稳定疾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公共卫生基层网底,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格化管理职责;提前谋划布局,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建立协议储备机制,加强应急卫生人才储备。
发展夜间经济 让婺城的夜色闪亮起来
王岚委员
代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与
文史资料委员会发言
如何增加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繁华和活力?建议加快发展“夜经济”,规划三大区块,在新城区万泰区块,可集聚发展“夜游休闲娱乐区”;在婺江西路沿江区块,可规划发展“夜学文化服务区”;在老城区西市街区块,可提升发展“夜购时尚消费区”。发展六类市场,围绕夜购、夜宴、夜娱、夜艺、夜学、夜游市场的开发做好相应规划工作。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不夜生活圈。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激发婺城都市活力
席璟彤委员
代表经济科技委员会发言
当前婺城城市有机更新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存量配套已显落后,更新首在制度创新,二是产业空间拓展所需的要素配置集成度不高。建议营造有机更新高效办事的新环境,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主体;打造新旧动能转化的新引擎,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央企、国企及社会力量参与婺城的发展建设中来;着力打造“城市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进行氛围升级、消费升级、活动升级和创新创业产业升级。
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 推动婺城数字经济发展
张敏委员
代表经济科技委员会发言
打造“区块链+数字婺城”,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乡数字化”融合。把区块链产业发展列为实施婺城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强产业发展引导。适时建立区块链产业园区,引进一批高端区块链企业,为本土企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输入技术能量,提供服务支撑。加快建设链政经济体系,实现“全链通办”,推进政务领域合作。积极对接高校研发应用,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区块链科研成果。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首位
陈卫军委员
代表农工党婺城区基层委员会发言
教育是事关“婺城图强”的头等大事,建议教育发展“往前再想十年”,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加强规划先行,合理优化布局,提升现代化建设水平。在江北城区,分步实施中小学改扩建工程、现代化改造提升工程。在新城区块,将教育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为校区预留足够空间。在高铁新城,规划建设高规格现代化初级中学,提高高铁新城区块品质。
推动婺城进入“三环”时代
徐卉委员
代表资源环境与农业农村委员会发言
全面提升交通路网的内外开放通达能力,推动婺城进入“三环”时代,为“双城”建设提供“大交通”服务保障。进一步加强协调对接,早日将南山大道项目立项实施。加强对新城区未来发展的超前谋划,科学设置330国道外迁界线,对接“三环”绕城高速的西线闭合。积极向上争取“合三为一”,规划建设金华“三环”绕城高速,以更快捷、顺畅、惠利的物流通道,加快推动“双城”建设落地成景。
将“白沙诗路”打造成婺城文化新坐标
叶丹委员
代表九三学社婺城区基层委员会发言
积极响应“诗路浙江”建设部署,以“一廊八景十咏”为主题,打造钱塘江诗路上的白沙文化长廊,为婺城“双城”建设增添经济新动能和文化软实力。“一廊”即建设白沙溪生态廊道,全面提升水脉绿色涵养功能。“八景”即打造白沙溪沿岸8个最具标志性、代表性的人文建筑,建设高品质文旅综合区,构建白沙溪文化经济带。“十咏”即建设白沙十咏诗路公园,借用十咏七律诗的内容,将白沙地域风物景观与人文文化相融合,打造婺城特色文化地标。
拥抱未来社区 缔造品质新城
余志军委员
代表提案与委员工作委员会发言
将未来社区的理念,融入到高铁新城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中去。在理念、形态、功能、体验等方面有全新的变革,走出一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将婺城这片土地上几千年积淀的城市文明融入进未来社区建设中。积极创新规划理念,创新运作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适度降低用地成本,提高综合配套要求。
优化民企发展环境 增强民企发展活力
洪小平委员
代表汤溪工作委员会发言
建立服务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推动政府部门与民企构建亲清关系;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应用,由政府搭建企业信用体系综合应用平台,建立企业信用标准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携手合作,联合为企业提供多元金融授信服务;建立政务服务“公示”和“好差评”制度,让政务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和监督,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