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温岭市部分政协委员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用工紧缺,复工复产面临用工难题,建议有关部门加码“机器换人”,助力中小企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水平有限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员工不足直接导致其陷于停摆状态,‘机器换人’的想法更加迫切。”温岭市政协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潘柏松教授调研发现。
潘柏松认为,当前“机器换人”应着力打通三大堵点:一是补助门槛偏高,二是融资渠道不畅,三是应用支持不够。
他说,我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机器换人”的支持力度,但很多中小企业达不到技改的补助门槛。温岭“机器换人”补助政策中,项目设备和技术总投资300万元起,企业和供应商各补10%。2019年,温岭市用于“机器换人”补助金额260万元,多数中小企业的“机器换人”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100万元以下的项目比较多,无法享受到目前的政策补助。
市政协委员、科技局副局长林文斌在走访中发现,近年来虽然我省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但中小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覆盖面不够,有必要顺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进一步“机器换人”。
林文斌分析,很多制造型中小企业对“机器换人”处于望梅止渴的状态,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普遍紧张,很难及时筹措到购置智能机器设备、仪器及相关软件、技术的资金。
他认为,我省是全国智能制造排头兵,为积极引导帮扶中小企业“机器换人”,有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综合施策。
委员们建议,降低技改补助门槛,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机器换人”的支持力度,如工业企业进行“机器换人”技术改造升级的,项目设备和技术投入50万元(含)以上,均可以享受技改补助,补助标准提升到20%。建立“机器换人”产业基金,倾斜支持制造型中小企业购买和应用成套自动化设备融资。
搭建专业平台、配套企业、技能人才“三位一体”的企业“机器换人”智能服务制造体系,着力依托大专院校等研发机构,组建一批专家服务指导组,为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提供定期的预约式专业技术服务。同时,将企业智能制造规划咨询项目、自动化和机器人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列入科技产学研合作补助范围,用技术支持为中小企业“机器换人”持续“加油”。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