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_市县政协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政协 >>正文内容
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14日 来源:同心苑   作者:蒋蕊瑶 施天行   字号:[][][]

据同心苑    令人期待的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今天揭晓啦

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成功入选

井头山遗址为什么能入选?

有什么特点?

是怎么被发掘的?

小同第一时间请来了

多年来持续关注

该遗址发掘工作的

朱月芬委员

让我们随她一起去

看看8000年前

浙江先民的海鲜大餐

委员名片

朱月芬,宁波市政协委员,余姚市政协委员,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三七市镇三七市村,距今8000年左右,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出土丰富的海生贝壳、渔猎动物骨骸等人工制品,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源于201310月的一场台风。

当时,台风过后,三七市镇井头山村村民王维尧和堂哥王维新在一片长满杂草的工地上放羊。初升的太阳斜斜地照在草丛中,亮得让人眼晕。王家兄弟走近一看,大雨冲刷之后,裸露出一堆堆贝壳和动物碎骨头。井头山周围的余姚东部区域,之前发掘出了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后又有田螺山遗址的发现,当地村民都有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兄弟俩捡起一袋物品,马上送到距离井头山1.5公里的田螺山遗址现场馆考古队驻地。

就这样,一袋贝壳拉开了考古人员跨越千年的探索……

7米跨越8000

经过前期调研,2014年春节后,考古人员找来钻孔机械,在几个不同的位置进行钻孔取物,采取逐米钻探的办法,钻进去一米带一截土出来,再顺着这个孔钻一米……到距离地面第7米时,带上来的泥土中终于看到贝壳、陶片、骨器等。令大家感到惊喜的是,第一孔带上来的遗物中竟然还有一件几乎完整的石器!

钻孔机只钻了7米,却足足跨越了8000年。考古人员提取了出土的橡子碎片、木炭颗粒、动物骨头,分别送去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实验室、美国BETA实验室、南京大学碳14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不久后,各地的数据陆续传来,四组数据都确定出土物距今在8000年上下。

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宁波乃至浙江继河姆渡遗址后的一次重大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姚市委、市政府迅速达成共识:正式发掘!

然而实际过程中的问题比大家想象中的要更加复杂:井头山遗址510米埋深和上覆海相沉积饱水淤泥易坍流动,如果处理不当,则存在安全隐患。考古队借鉴日本考古发掘埋深超2米地下遗址用槽钢围护的做法,决定在实施考古发掘前,预建钢结构围护的发掘基坑,确保人身和文物安全,展开顺利发掘。

在初步确定井头山遗址价值以来,每年汛期,那里就成为朱月芬的牵挂,建有相关设施后,她更担心会因恶劣天气影响安全。

8000年前的海鲜大餐

2019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在井头山遗址进行了第一阶段8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

在遗址附近搭建的临时库房中,考古人员将出土遗存进行了分类放置。在动物遗存中,有梅花鹿的鹿角、狗的头骨、猪的下颌角等。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上百筐各类贝壳遗存,包括蚶、螺、牡蛎、蛏、蛤、蚝等,这说明8000年前的浙江先民已经开始享用丰富的海鲜大餐。

这群先民不仅会吃,更懂得变废为宝。他们将一些吃剩的贝壳打磨成贝器,用作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出土遗存中除了大量贝器以外,还有少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角器等。考古人员发现,一些工具在制作工艺上有一定的先进性,比如用于安装石斧的菜刀形木柄、用于安装石锛的“7”字形木柄。

井头山遗址发掘中出土的生活遗迹和丰富遗物真实记录了井头山人(最早的宁波人)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也确凿地证明中国先民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没有忽略过大海,并顽强和智慧地适应大海,创造性地开拓出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让“海鲜大餐”走进寻常百姓家

此前,井头山遗址已经入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公布的“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史前考古5项成果和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发现。作为一直关注井头山遗址的政协委员,朱月芬说,这次入选考古界的“奥斯卡”,说明其除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更是为中国考古学科提供新的内容信息及新的认识。

近期,她还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宁波史前文明探源工程的建议》,呼吁政府加强对河姆渡、田螺山、鲻山、井头山等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优化整合,努力打造以“河姆渡”为品牌的遗产分布空间、以新石器时代为序列的全新世沿海文化和稻作农业展示区,做好“文化+”文章,让老百姓真正走进遗址、了解遗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