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等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疾病发生。
心理健康应该从小抓起,建议我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联合省卫健委、教育厅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编写与不同年龄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材。设立婚姻家庭课堂,鼓励备孕夫妇学习优生优育优教的基本知识,引导备孕夫妇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将0至3岁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纳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畴。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各个领域,要建立学校、村(社区)、医院三级精神卫生防护体系。鼓励学校采取多种教育形式,通过社会化专业合作、家校共育、案例教学等方式包装设计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和开导学生的心理困惑。发挥村(社区)最后一米功能,定期开展隔代养育课堂,依托青少年宫等公共服务阵地,开展心理与家庭教育的科普宣传、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提升医疗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能力,加大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培养力度,探索在综合性医院建立儿童精神(心理)科,开设科普教育和疾病筛查诊室,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心理健康业务系统培训。
不断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强化专业化水平。重视和规范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心理顾问、社会工作师、心理专职教师等专业服务人员培养。完善心理咨询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库,面向中小学校师生、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心理咨询热线,实行规范统一的心理咨询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监管机制、服务效果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严格引入条件、规范资格审查、实行动态管理、明确退出机制,规范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