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奋力推进创新强省建设
——仇旻委员代表民进省委会的发言
本网讯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多年来,我省坚持创新型省份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字号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高端创新人才加快汇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速构建。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重视:
一是科技自强自立能力有待增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还不足,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还不多,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还偏少;对科创产业发展的预判还不足,高精尖、领军型、大师级人才还不多,培育孵化科创产业的根基还不够扎实。
二是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有待增强。针对高科技行业的社会投融资模式有待健全,对于科技型企业和新兴科技产品的估值模型有待探索完善,部分科技含量高、市场爆发性强的创新型产品还未能及时得到融资;科技金融投融资人才紧缺,缺乏既懂专业技术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包容审慎监管能力有待增强。政策监管、法律法规和行业通用标准制定滞后于产业实际,对前沿领域项目初创阶段的失败容错政策与监管机制有待完善;科研机构行政体系、监管制度有待理顺,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有待探索;科技成果与产业存在较多脱节现象,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化通道还不够通畅。
为此,建议:
一、把握“四个面向”,高站位构建产业链
一是构建创新“识别体系”。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关于“四个面向”的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产业适配,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精准识别一批浙江特色的科创产业,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现实问题。二是构建创新“实施体系”。尽快出台关于科创产业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分行业发展规划,构建“战略研究—规划部署—任务布局—组织实施”的有效衔接机制,凝聚各方共识,形成系统合力。三是构建创新“支撑体系”。把握科技创新长周期、原创性、颠覆性等特征,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支持优势地区积极探索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营造“百鸟齐鸣、百花争放”的支撑体系。
二、强化“双向联动”,大手笔畅通创新链
一是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持续扶持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的基础交叉领域研究,创造技术发展机遇,推动科技关键领域的自主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更多从“从0到1”的突破。二是助力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机制。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以健全实验室体系为主攻方向,加快搭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全面梳理前沿领域亟需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目录。三是优化创新环境。高水平推进全省乃至长三角统筹的科技大市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布局,以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
三、注重“多元投入”,超常规强化要素链
一是全力培养紧缺人才。实施“未来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科研院所和一流企业,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二是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建立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探索设立政企联动的产业引导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核心技术攻关、优势企业引育、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建设等。三是激发金融撬动效应。综合运用创投引导、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方式,发掘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力争形成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用好“数字监管”,全方位画好治理圈
一是画好精密智控的监管圈。大力倡导“监管沙盒”机制,提升创新监管与发展质效在底层逻辑、长期演变的内在统一性、自洽性。切实提高“科研造假”成本,建立黑名单制度。二是画好靶向智惠的服务圈。秉承生态+平台思维,积极营造健康竞争的环境,避免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三是画好整体智治的感知圈。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加快政府、院校、企业等多元数据融合应用,推动数据“懂业务”“守规则”“有价值”“闯市场”“架桥梁”,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