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山区26县精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努力打造长三角“绿富美”山区样板
——吴道涛委员代表农工党省委会的发言
本网讯 我省山区26县生态环境优美、文旅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75%,空气、水环境质量均在长三角地区名列前茅,拥有5A级景区8个,既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也是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增长极。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山区26县精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对深入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受制于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我省山区26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仍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距离中心城市“远”。26县仅衢州一个机场,高铁通达率不到50%,17个县到上海市区仍需3小时以上,8个县超过5小时,交通条件严重制约山区县旅游业发展,衢州、丽水国内游客数量和人均旅游消费均处于全省末位。
二是产业基础“弱”。2021年,26县规上工业企业仅5343家,产值1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仅70余家,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为全省平均的59%和70%,丰厚的生态资源尚未有效转为发展优势。
三是高端要素“少”。2021年,26县高新技术企业仅2165家,占全省7.4%;本科院校仅两家,衢州、丽水有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9家,尚无国家级平台。
四是综合能级“低”。山区26县面积占全省的44.5%、人口占全省的15.7%,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不到10%,人口和经济密度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缺乏高能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讲好诗画浙江大花园故事,努力打造长三角幸福美丽“后花园”
充分发挥中医药、生态田园、森林氧吧、天然温泉等优势,发展全链式大健康产业,打响“长寿之乡”“中国天然氧吧”品牌,积极引进上海等大城市工商资本,探索将康养机构纳入长三角医保定点,精准对接长三角大型集团企业设立疗休养基地,打造世界级康养旅居胜地。探索长三角5A级景区“一票通”及门票住宿等优惠政策,支持26县与长三角高能级旅游平台结对共建。赓续浙西南革命老区红色血脉,强化跨区域红色旅游线路联动,建设长三角红色教育示范区。共建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以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为基础,支持衢州、丽水和黄山旅游资源整体开发。
二、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加油站”
构建“2+26”产业链总布局,聚力打造衢州新材料、丽水半导体两大千亿级产业,支持26县“一县一业”占领长三角细分领域跑道,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链主型企业。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两基地一中心”,即长三角精品“菜篮子”基地和清洁能源保障基地,支持丽水打造国家级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挖掘数字经济弯道超车潜能,复制“数字绿谷”模式打造湖区、山区、景区和数字经济有机结合的绿色创新第二空间。积极推进“我们的幸福计划”,建立培育市场主体的共富基金,精准滴灌。
三、创新搭建合作新平台,努力打造长三角山区共富“样板间”
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营造一体化营商环境,向内挖掘潜力招大引强。深化内外联动,加快三块地、户籍制度等改革,推动更多长三角资源涌入26县,激发结构性潜能。瞄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精准推动长三角高能级科创平台到26县设立实体和远程创新中心。支持、协调26县抱团布局跨省“科创飞地”。推动26县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对口合作,创新模式建设一批双向互飞的“园中园”“托管园”,争取享有更高能级园区的同等优惠政策。创新建设数字化应用场景,将具有山区特色的数字营商、飞地平台、绿色金融、数智侨务等应用场景拓展到长三角地区。
四、拉开浙西南发展框架,努力打造长三角南向辐射“桥头堡”
积极培育区域增长极,加快推进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丽水百万级人口现代化城市建设,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支持衢州、丽水创建省级新区,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的高能级战略平台。以浙赣边际合作示范区和浙南闽东合作发展区为基础,谋划建设以绿色制造、现代服务、文化旅游为主的新型功能区,打造长三角联通海西经济区和向中西部内陆辐射的重要拓展区。打通“旅游+物流”交通要道,构建贯通杭黄世界级生态廊道、浙皖闽赣合作旅游通道、义甬舟对外开放大通道的轨道交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