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
高品质打造宜老宜幼城乡现代社区
——吴立军委员代表民建省委会的发言
本网讯 城乡现代社区,是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系统化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阵地。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省社区围绕“一老一小”的综合服务能力整体提升,设施布局逐步优化,“浙有善育”和“浙里康养”数字化场景应用走在全国前列。但对标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养老托育需求和期望,对照我国和我省城乡现代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养老托育服务设施政策配套不足。2021年,全省926万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98%以上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但社区护理型养老床位供给总量不足;高楼层住户就加装电梯对低楼层住户的利益补偿达成共识比较难,老旧小区加梯政策落地存在较大困难。全省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还较低,托育设施特别是普惠型托位供给更为缺乏。
二是从业服务人员短缺且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基层社区一般只配备少量养老专管员;全省持证养老护理员仅有2.66万人,到2025年预计缺口1.4万人。我省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比均低于《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 2020)》中设定的1∶1.25目标。社区志愿服务人员总量少,多为非专业人员;家庭照护者大多缺乏专业照护知识。
三是建设投入资金保障还比较薄弱。目前我省城乡现代社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公共财政资金、彩票公益金和公益捐赠。这些来源还不足以支撑老幼人口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以长护险为代表的普惠性保险资金制度尚未在全省范围建立,投入资金的筹措渠道亟待拓宽。
四是数字化平台实质性服务还有待提高。除老年优待证等简单事项外,“浙里康养”“浙有善育”等数字化平台提供的实质性服务还有待加强,特别是面向老年人提供助餐、出行、看病和向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托育机构选择、交流互动、信息反馈等实质性的服务还不足。为此,建议:
一、以养老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打造“15分钟养老圈”,以医联体、家庭病床建设等为抓手,探索发展养老社区,拓展社区养老床位资源。二是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年度计划和优先事项,组织专班研究完善老旧小区高低楼层家庭利益补偿机制。三是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医疗服务、健康老龄教育中的主力作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服务能力。四是制定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包括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收费标准、服务规范、评级标准等,规范社区养老服务。
二、以普惠性托育为重点,构建社区托育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将托育服务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加大社区托育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空间布局。二是优先发展公办幼儿园“托育一体化”,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公办幼儿园体系,优先支持延伸到社区的幼儿园增设托班。三是支持社区发展各类普惠托育照护服务,支持社区、有条件的单位新建、自建托育机构,拓宽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三、以构建长效就业机制为目标,推动社区养老托育服务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多种激励措施,建立健全专业服务人员稳定就业机制。鼓励社会工作、幼师等专业毕业的青年到基层社区就业。制定完善医护人员上门服务政策制度。二是构建分层分级照护技术培训体系。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志愿者、家庭照护者等非专业人员照护技术培训,提升照护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四、以政策激励为杠杆,不断完善投入多元保障机制
一是除积极争取中央资金专项补助外,健全完善省级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适时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市级试点范围,逐步推广至全省范围。二是倡导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先富人士等探索设立公益慈善资金等,支持城乡社区养老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三是研究制定专项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养老社区、创办普惠性托育机构。
五、以提升服务精准实用性为着力点,完善社区养老托育数字应用平台
一是推进向城乡社区延伸的数字网络建设,全面推广社区“小脑”智慧养老托育应用场景,助力城乡社区开展配送餐、助浴、日间照护、上门诊疗、在线教育、心理咨询、托育等点对点的精准服务。二是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等高频事项,开展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不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三是构建互联网+物联网信息采集模式,实时检测“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异常动向,提升城乡社区应急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