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
贡献先锋力量
——周苏红委员代表共青团和省青联界别的发言
本网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的重要部署,合力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成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全省11个设区市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推进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我省青年发展政策不断丰富、青年发展环境明显优化、青年发展状况总体向好,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教育均衡化水平等指标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是多跨协同度需进一步加强。青年发展领域跨度大,涉及公共服务方方面面,政策主管权限散落在不同职能部门。当前,多方协作联动的机制尚未健全,部分职能部门还存在本位主义思想,有的支持政策青年专属性不强,有的将青年工作等同于吸引服务青年人才,促进青年优先发展的整体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二是青年获得感需进一步提升。目前城乡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教育机会还不均等、高房价造成的住房困扰、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和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缺位形成的反差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青年朋友的获得感还不强。
三是发展均衡性需进一步增进。我省青年发展综合指数结果显示,全省不同区域之间的青年发展状况存在差异,特别是青年发展环境、青年人口发展态势差异较大。七普数据也表明,杭州、宁波和温州近几年吸纳的省外人口占全部省外人口的53.33%,个别地区青年人口吸引力、人口发展潜力明显不足。
青年是我省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的重要力量,为此,我们建议:
一要强化顶层设计,形成“青年工作是一项战略性工作”的广泛共识。全面贯彻党管青年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机制化推动青年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推动青年发展型市县建设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综合性青年工作地方性法规,着力在法治框架内系统规范解决制约我省青年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确保我省青年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要突出专属导向,构建“青年优先发展”的支持体系。着眼“浙有善育”“浙里安居”等重大改革,聚焦青年住房、婚育、就业等“急难愁盼”问题,探索更加系统的青年发展“专属政策”清单、更加高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供给机制,积极破解青年“成长的烦恼”。将青年身心健康关爱等青年发展项目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优化青年发展环境,让青年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注重发挥青年先锋力量,广泛搭建青年建功平台,大力支持青年拼搏奋斗,让广大青年更担当、更有为。
三要坚持系统观念,打造“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抓手。全面贯彻数字化改革思维、理念、方法、手段,迭代完善青年发展指标体系,编制实施浙江青年发展综合指数,实现青年发展工作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强化指数测算结果运用,支持建立青年发展型市县评价定级机制,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增强协同联动,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设青年发展数据库,打造三级贯通、一屏呈现的监测系统,全面发挥数据分析预警、决策参考等作用。
四要着眼普惠均衡,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的美好愿景。强调公平普惠,把工作重点聚焦在最广大的工农青年和普通青年群体,着力消除以青年人才政策代替青年专属政策等认识误区,努力破解青年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均衡发展,鼓励山区26县和偏远地区立足实际、放眼长远,加大青年工作投入保障,为地方发展厚植青年人力资源。注重兜底保障,构建大权益工作格局,加大残疾青年、家庭困难青年等群体的关爱保护力度,依法打击侵害青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大力支持青年发展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提升各类青年群体状况研究水平,有效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