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医融合”
高水平建设健康中国省域示范区
——章月影委员的发言
本网讯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体医融合”是针对当前我国国民体质发展现状提出的新理念,核心思路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体育科学与医疗体系的有机互动、系统发力,共同指导以健康为目的的运动,有效弥补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省应以承办亚运会为契机,在后疫情时代加速推进“体医融合”,多层次、多维度地整合医疗、体育、社区机构的优质资源,实现居民科学健身、非医疗健康促进,加快发展普惠型健体康体产业,构筑“人民健康”高地,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努力夯实全面健康的基石,助力打造健康中国省域示范区。
为此,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快“体医融合”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加快构建“一个领导小组+一套联席机制”组织架构,破除“体育管体”“医疗治医”分轨而行的条块管理局面。由省领导挂帅,成立由省体育局、省卫健委等部门参加的省体医融合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共同制定“体医融合”融入社区的行政法规或条例,推动“自上而下”的全民健康政策真正落地。二是建立省体医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领导机制,实现体医健康服务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快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体医融合”教育进社区、进课堂、进家庭、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统筹协调“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等相关理念宣传和引导工作,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普及并提高全民健康知识水平。
二、坚持规划引领,稳步推进专业人才培育
一是坚持“顶层规划+执行方案+考核方案”协同,助力体医融合推进“一盘棋”发展。鼓励各地基于自身禀赋条件,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体医融合落地执行方案,重点落实任务分解、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关键领域的顶层设计工作。二是加快培养一批具备预防医学、体育科学、运动技能和素养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体育、卫健部门联合整合医教研多方资源,制定从业人员专项培养方案,鼓励联办交叉学科专业,加大对体医融合研究创新团队、人才孵化基地、政产学研联盟的专项扶持。三是建立从业资格认定机制和保障制度,加速培养一批具备医疗教育素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规律、充分驾驭医学、运动、保健、营养、康复等方面综合技能的专业人才。
三、坚持数字赋能,建立“体医融合”数字服务平台
一是发挥大数据技术服务优势,推广智能化、数字化的居民健康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加快构建全民体质监测数据基础,打造符合我省居民体质特征的体医融合应用场景。二是成立体医融合大数据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慢病监测和运动康养所需数据的实时调阅和分类管理。三是鼓励健康智能穿戴设备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型运动健康设施、健身指导技术装备等领域,实现健康信息采集和传输、在线就医诊断和智能化的慢性病跟踪随访等服务,实现体医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
四、加快试点先行,实现“体医融合”在未来社区落地呈现
一是将体医融合发展纳入我省未来社区健康场景的重要建设内容,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加快体医融合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以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鼓励公立健身场馆开展康复课程、特色保健等优质服务,探索将有关服务收费纳入医保统筹范围,切实提升城乡居民接纳高质量体医融合服务的积极性。二是以全省加快嵌入式体育场地建设为契机,同步试点“场地+服务”的体医融合业态落地,丰富体育运动场地与医疗保健服务结合的新型服务业态,加速构建以人为本、体医融合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三是规范社会志愿者服务机制,通过情感、物质及晋升激励政策,鼓励既懂“体”又懂“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从事社区体医健康服务工作,进而形成“以医务人员为主、运动专家为补充、社会志愿者为辅助”的多元化社区“体医融合”服务队伍,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