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
高水平打造未来乡村
——杨晓光委员的发言
本网讯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全省域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未来乡村建设正是题中之意。202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未来乡村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启动100个省级试点村、278个省级创建村,共规划各类项目4800多个,计划总投资300多亿元,已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但未来乡村建设作为一项迭代升级的工作、创新集成的跑道,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体系有待提升。各地未来乡村产业模式总体趋同,主导产业还不突出,多为农旅融合,生态产业化发展还不足。有些单一行政村集体经济较弱,无法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是数字赋能动力不足。现有技术大多停留在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数字农业销售上,尚未形成生产、经营、服务、监管全产业链闭环管理体系。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还较难,可感知可应用场景较少。城乡数字鸿沟依旧,涉农数字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不足。
三是持续运营难度较大。未来乡村建设基本以各地政府为主导,存在前期规划和后续运营商项目不匹配或较难融合的现象,导致项目重复建设、资金重复投入、浪费公共资源。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广泛,有的乡村闲置资源缺乏运营,内生动力难以有效激活,有的已有项目难以迭代升级,无法可持续性实现富民强村。
四是人力资源不足突出。乡村人群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山区,如景宁县大地乡户籍人口6723人,常住人口仅512人(不到1/10),且在乡人口老龄化。“三农”带头人少,大部分村干部对村庄规划、项目运营、数字化治理缺乏一定的专业认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的迭代优化发展。
为此,建议:
一、加快产业发展,全面升级未来乡村“产业业态”
产业发展是未来乡村的基础。要因地制宜做优做强未来乡村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将围绕在数字经济、低碳经济周边的成长型企业引到未来乡村,引入相关科研院校、产业创新孵化器、产业投资基金,着力发展与未来乡村发展趋势适配性较强的新兴产业。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广实体“两山”合作社,积极拓展地热、竹林碳汇、生物质资源能源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线上线下打通城乡产业供需链,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康养、研学项目进社区推广,将城市消费空间引向未来乡村。
二、加强数字赋能,全面升级未来乡村“服务形态”
数字赋能是未来乡村的动力。持续完善未来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广数字农业工厂和种养基地建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加速构建和应用城乡一体化数智平台,健全智慧服务体系,围绕教育、健康、养老等群众核心需求,着力打造云诊室、空中教育平台、智能养老中心等实用性场景,加快推动城市优质服务资源进村入户,促进线上线下医共体、教共体、康养联合体城乡互融互通。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确保涉农政策和资金向未来乡村集成,引导专项债等金融资源向山区倾斜,加速应用场景落地。
三、促进社会参与,全面升级未来乡村“运营样态”
运营管理是未来乡村的灵魂。完善未来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强化运营模式方面的行动指引。鼓励继续探索组团式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从规划建设、品牌打造、市场引流等方面开展一体化运营,适时总结推广。强化政策激励,服务好现有运营商,发挥其整合资源能力,以商招商。搭建平台,引导集体经济薄弱村将闲置或低效利用的资源集聚至“飞地”项目,撬动乡村二次开发。出台鼓励性政策,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参与公益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招募和培养乡村“流量官”,做强“新媒体+”未来乡村。
四、推动人才聚集,全面升级未来乡村“人才生态”
高素质人才是未来乡村的支撑。建立未来乡村顾问机制,强化智库服务保障。深化“两进两回”,推广乡村职业经理人模式,完善“土专家”“田秀才”培育机制。健全“农创客”组织体系,吸引大学毕业生、退休教授到乡村创业。促进城乡联动创业创新,探索“周末工程师”“人才飞地”等方式方法,柔性引进紧缺人才。搭建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一批国内外“三农”领域顶尖创新团队,推行项目制,给予人才津贴。完善创业、居住、公共服务等政策支持体系,解决人才驻村后顾之忧,促进未来乡村常住人口净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