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政协专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浙江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政建言>>正文内容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李红委员的发言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4日 来源:   作者:   字号:[][][]

本网讯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我省历来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但对照“两个先行”的目标要求,调研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面向未来,培育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重复劳动正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在设备安装、编程、控制以及维修整套设备等许多领域,需要更多的设计、策划、协调等工作,面向这些发展变化,迫切需要适度超前完善现有培育目标,以适应形势发展。

二是企冷校热,产教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化。“双元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但目前企业主动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意愿还不强,企业的先进设备与学校的教学实训设备还不匹配,学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产教融合还有许多需要深化完善的领域。

三是“双师”困境,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许多中高职院校的高学历教师,从校门走进校门,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技工院校师生比还偏低,以2022年省人社厅评出的10所省一流技师学院为例,平均师生比在118.7,与普通教育相差还甚远。为此,建议:

一、立足产业发展,完善培养理念

一是着眼未来人才。构建“为现有产业输送人才,为产业转型培养人才,为未来产业储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满足当前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未来工厂”所需要的产业工人,在规划未来产业时,同步规划“未来工人”培养计划,提前开展人才储备。二是推进技能“扩容”。围绕专业发展要求,创新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完善评价策略和评价体系,培养对接世界前沿高技能人才。三是关注长远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夯实基础教育,加强对学生基础学科知识及能力的培养,避免“拔苗助长”式引导学生过早参与企业技术研发。

二、协同供需两端,深化产教融合

一是强化考核引导。将校企合作纳入对企业的“亩均效益”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相应奖惩机制。对于开展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将企业职业教育经费计入生产成本在税前予以扣除等。二是重视平台建设。以行业协会为引领,建立政校企沟通平台,鼓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共建研发中心、大师工作室和产学研基地,打造实体化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和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依托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推动高能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扩大县域产业发展优势。借助数字化改革优势,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产教融合中的应用,加快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推动线上线下协同育人。三是发展优势学科。由经信部门根据我省工业发展百强榜单,梳理分布在各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定期公布需求侧企业清单。由教育部门结合我省高校学科建设情况,分类整理强势学科、新兴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等专业强校目录,形成供给侧高校清单。通过自由结合或政府组织对接方式组建校企联合的优势学科,以优势学科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发展。

三、健全体制机制,建强师资队伍

一是完善引才机制。扩大院校引才用才自主权,支持院校对紧缺高层次人才、“世赛”获奖的高技能人才开通“绿色通道”,适度放宽学历、年龄限制,引导院校从企业引进技能大师。共享校企资源,建立骨干人才交流互派机制,在工资待遇、引企入教、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加强师资培训。打造全国职教高地,建设一所职教师范专业的浙江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推动实施名师(名匠)名校长培育工程。探索“智评”模式,建立浙江特色高技能人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科学人才成长评价。设置技工院校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大范围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三是突破体制约束。在科技创新进步奖上设立产教融合示范奖项,对在教学和工业技术产出方面都取得成绩的教师,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提高对产学研项目的科研激励,增加教师个人劳务所得。在职称晋升方面,扩大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自主权,增加产教融合型(正)高级系列职称,开通教师参与企业工程系列职称评聘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