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政协专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浙江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政建言>>正文内容

省政协委员为乡村文化发展献策

文化下乡,走柏油路也要走盘山路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5日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陆遥   字号:[][][]

浙江日报 文化下乡,如何送到点子上?除了热闹,还能留下什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许多省政协委员出生在风光秀丽的小村,乡村的文化振兴,令他们特别牵挂。

“文化下乡,既要走柏油路,也要走盘山路。”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伟刚特别关注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他坦言,以前每年送文化、送演出的活动很多,但是往往人走了,没有给乡村留下什么,对村民来说,仿佛“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两年,省文联积极推动“艺术乡建”工作,不断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最近,“艺术乡建”还被写入省委《决定》。“一方面,我们推行文艺村长制度,让艺术家下沉到乡村,开展结对帮扶,突出以村民为主体的美育提升;另一方面,我们推动民间工艺师等‘文艺两新’队伍到乡村创业,给村子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吕伟刚委员说。

作为“艺术乡建”的积极参与者,省政协委员、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何涤非这两天非常关注“新春送福”活动。在下乡过程中,他发现,不少农村有传统文化土壤,但缺乏专业指导,“这是我们建设‘浙江书法村’的初衷。通过送讲座、送辅导、送图书、送作品,不仅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与水平。”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关心“有没有”的问题,更要关心“好不好”的问题。省政协委员、湖州市博物馆(市美术馆)馆长周颖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新增乡村博物馆200家颇有感触。她说,湖州各类博物馆已有117家,这几年,新建乡村博物馆聚焦非遗传承、名人故居、地方产业等,呈现多元发展态势,“我们还将在规范化、乡土化、特色化和数字化等方面提质,让乡村博物馆全面融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

当农村的硬件建设完备后,如何把软件填充进来?去年9月底,省文旅厅推出一项“小而美”的工程——“文艺星火赋美”工程,让更多的文化活动能够走出剧场、走向基层、走在乡间。“我们建设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文艺小分队。文艺骨干和当地百姓一起唱响经典老歌时,他们的笑容特别甜美。”省政协委员、温州市文化馆馆长施丽君建议,为了让这个场景成为日常,需要引入更多社会化力量,建立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