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五水共治>媒体报道>>正文内容
联谊报:助推“排涝水”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25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徐建平 通讯员 别蒙 沈桥 周琳   字号:[ ][ ][ ]
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
城市雨水排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技术、管理、体制等众多方面。省政协委员章月燕建议,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在治水工作中树立渗、蓄、滞、排相结合的系统观念,长远规划与应急治理相结合。
在应急治理方面,要将立交桥洞作为防范城市积水的重点。立交桥多为下沉式且最低点位置比附近河道还低,在特大暴雨灾害中,往往是交通拥堵、人员伤亡、车辆受损主要发生地。建议对立交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周边排水管网设施,减少立交周围汇水面积和积水量;对立交泵站进行针对性的更新或维护改造,提升立交节点的强排能力。
对灾害中突现的内涝严重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建议地方政府总结“菲特”台风等灾害教训,通过细致摸排,找出产生原因,花大力气对排水管线进行清疏和升级改造,并通过打通社区硬化路面同绿地之间的通道、建设排洪沟、建设洼地-渗渠等方式,提升低势地区排涝能力。
提升河道的排涝能力。针对河道回淤问题,要在恢复性清淤的基础上,推进常态化清淤工作。加强对建筑泥浆(渣土)偷排入江的监管与查处,通过完善制度、严格执法、重点监管、科技监控和多部门联合监管等措施来规范建筑泥浆的处置行为。加强内河建设管理,加快实施城区内河水系沟通工程,对河网布局不合理,河道阻断及水质恶化严重的河网瓶颈进行沟通,增加内河水域面积。
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通过责任状等方式落实建设任务、明确部门责任;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综合防灾能力全面提高。
强化管理,提高城市排水应急反应速度。对易发生积水的地点建立档案,配备足够的应急设备、人力,确保能够在降雨期间第一时间进行强排。完善管道的日常清淤、维修和保养制度,并根据事权、财权相统一原则,保障资金投入,全面提升排水行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
在长远规划方面,章月燕建议,要理顺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建议各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广州经验,对水务管理一体化模式进行充分调研论证,择时予以推进,并在城市建设费中保证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费用投入比例,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筹资、融资措施,形成全社会投资城市防洪排涝的局面。
利用先进技术,科学规划防洪排涝设施布局和建设。长期以来我们沿用的推理公式法规划设计雨水系统已难以适应城市排水的需求。建议有关部门在对排水设施进行大范围改造升级前,必须注重利用先进技术,采集包括城市发展、气候变化、土地硬化情况、以及整个降雨过程(降雨的方式、频率)和水位的变化、水流方向等数据,建立城市排水数据模型,对城市排水设施进行科学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作为修订地方排水规划、防洪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提前制定灾前预防及灾后救助等措施提供帮助。
创新理念,用新思路解决城市积水问题。改变过去“只排不蓄”的城市排水理念,树立“城市与雨水和谐相处”的新理念,建立城市“渗蓄滞排”综合排水系统的新思路。
一是要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融入“渗蓄滞排”的理念。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防洪、排水和蓄水问题应与城镇建设、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旅游等关系相协调。要把保障城市排水安全作为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系统的层面,优化排水体系,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提高应对暴雨灾害的能力。
二是要逐步提高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建议各地以住建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等为参照,并基于涵盖各地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的排水数据模型,重新设定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标准可设定为城区雨水管渠5年一遇,城区内的地下通道和下沉式绿地等地区执行3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立体交叉道路的排水设计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最高至30年一遇。
三是要加大城市蓄洪区建设。日本在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大多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空间,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蓄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水花园,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或休息场所。可借鉴日本经验,把蓄滞洪区规划作为防洪、排水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雨季洪峰流量暂时滞蓄在蓄滞洪区内,待洪水过后再将滞蓄洪区内洪水排入河道或作为城市中水水源,既保障防洪安全又能高效利用水资源。
四是要强化雨水源头控制和利用。加大城市渗水路面和下凹式绿地建设比例,发挥对雨水的下渗、截流、滞蓄作用,特别是对于新开发建设区,应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尽可能使得开发建设后该用地的径流量不增加,对于在城市的低地势区,应该大面积保留天然植被地带。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生态小区建设,目前北京、天津某些新建社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雨水管道排除系统,因地制宜地建立了雨水控制、雨水处理与利用系统,可在全国城市推广雨水存蓄、雨水利用系统应用,从源头上减少径流量、减轻城市雨水系统的负担。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破解城市内涝
国外发达城市在多年的防洪排涝实践中,业已形成许多别具特色的经验做法。省侨联建议,有关部门应立足我省实际,进一步引进先进理念,拓展治理思路,充分借鉴吸收国外先进城市治洪治涝经验,全力破解我省城市“都市型水灾”的内涝顽疾。
国外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如成立专职机构,统筹推进城市防洪排涝管理。下水道系统是大城市应对暴雨的第一道防线。新加坡、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城市为此专门成立了综合的城市水道管理机构,专职负责城市下水道系统建设。同时,为长期维持较高的财力投入水平,他们还通过行政补贴、允许发债、鼓励自主经营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持续加大对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健全法律法规,有效提供防洪排涝制度保障。为打造高效科学的城市排涝体系,纽约市在吸收联邦政府保险法的基础上,强制性出台了城市防内涝的地方性法律。伦敦地方社区和政府部门公布的规划政策就明确要求,规划当局在其公布文件中要考虑洪灾风险及管理,规划程序各个层面都要进行洪灾风险评估,并要求开发商对其开发项目进行相关评估。
秉承生态理念,深挖城市防洪排涝内在潜力。国外发达城市还注重秉承生态环保理念,深挖城市防洪排涝潜力。伦敦就通过大力推动采用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技术来管理地表和地下水;东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兴建大型地下水库,以循环利用雨水,缓解城市排涝压力。
省侨联提案建议,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国家标准,打造蓄排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针对省内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整体偏低的现状,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城市防洪排涝相关法规,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适时出台针对不同等级城市、同一城市中不同地段的防洪排涝标准,合理布局排涝设施,制订科学可行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尤其是省内防汛任务较重或沿海台风登陆较多的地区,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快制定完善专项编制规划,满足城市发展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快打造蓄排结合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
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城市的做法,省级层面可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和城市治理实际,统筹推进包括城市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建物共同组成的“大排水系统”建设,注重区域联动合作,建设一批跨行政区域的防洪排涝工程。要以“五水共治”突破口,大力推进水利、供排水、城市防洪排涝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提升城市排水能力。优化城市雨情水情测报站网布局,结合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完善监测预报体系,提高城市暴雨洪水灾害预测预报水平。引导支持街道、社区兴建雨水调蓄池,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工程负担;鼓励推广使用透水型材料铺设城市路面,在源头上避免雨水的汇聚,全面、持久地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效能。
扎实推进城市防洪排涝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形成多元联动、多方参与发展格局。提升城市的综合防洪排涝能力,关键在于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合力推进。要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打破条块分割、加强互动协作,积极建立完善“河长制”、“湾长制”等机制,加快构建长效化的大部门推进机制,统筹城市交通、市政和防洪排涝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洪排涝法律法规,切实明确各方职责。要善于通过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高效平台,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开展体验教育和应急演练,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防洪格局。
挖掘提升防洪排涝工程的文化内涵,深度打造独具浙江特色生态人文景观。推进城市防洪排涝水利工程建设,还应在充分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的基础上,突出“水韵”特点,深入发掘具有浙江特色的水文化、水景观。工作中,要综合考虑水景观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积极与文保单位合作,结合大运河申遗,把传统和现代的特色水文化融入到防洪排涝水利工程设计中,逐步建立遍布全省的水生态走廊,努力保持水系的原有自然形态,实现水与人的和谐共处。
避免上游排涝越畅下游受涝越重
位于嘉兴市海盐县境内的南台头闸和长山闸是杭嘉湖南排工程泄洪的主要闸口,对杭嘉湖地区的排涝泄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南排工程同时也让嘉兴市和海盐县饱受上游洪水严重威胁。去年“菲特”台风期间,当地百姓感慨:“雨渐停而洪不断,水漫溢而灾不止,防洪甚于防雨。”
省政协委员王淳说,“五水共治”的五个“水”中,对人民生命财产最容易造成直接严重危害的是洪水灾害。可以想象,在“五水共治”过程中,如果全省各地都同时强化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一旦发生严重汛情,势必会有更多的洪水通过泄洪通道涌向下游,而下游外排(主要指排海)能力未能及时有效提升的话,上游的治水工程必然给下游带来更大灾难,下游人民必将处于“水深之中”。
王淳建议,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突出上、中、下游防洪建设的特点,围绕不同区域各自的建设重点,按照“上拦、中蓄、下排”的思路,及时调整防洪规划思路,增强上游建库筑坝拦水能力,提升中游平原水库或湿地湖泊蓄水能力,提高下游向外强制排海能力,努力提升流域整体防洪能力,并切实减少不同区域相互之间的不利影响,避免给下游地区带来更大的泄洪压力和更重的洪灾损失。
只有下游外排能力大幅提升,才能为上游增加泄洪提供可能,因此有必要按照先下游后上游的时序安排治涝项目,加快推进下游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一是尽快解决杭嘉湖南排排涝能力严重不足问题。南排工程的南台头闸、长山闸因老化失修,在泄洪期间不能满负荷排涝。建议抓紧进行除险加固,确保排涝水闸正常使用。二是加快提升下游防洪排涝能力。结合国家、省重大水利工程,尽快实施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包括海盐县境内的长山河疏浚及9座桥梁改造(原拆原建),南台头干河护底、护岸加固以及5座桥梁改造(4座加固,1座重建)。三是加快下游区域防洪工程建设。下游不少区域设防高度未达标,目前排涝能力不足。要彻底解决易涝现状,必须加快实施防洪提升工程,扩大防洪范围,提高排涝能力。同时要加快下游泄洪通道两侧防洪设施建设,根据南排泄洪通道两侧农村受淹情况确定圩区并加快工程建设。
及时调整相关扶持政策,保障下游民众切身利益。根据下游贡献往往比较大、但受灾往往比较严重的实际情况,省政府及部门应该对上下游区域加以区别对待,及时调整相关扶持政策,对下游在灾后基础设施复建、区域性重大防洪排涝和桥梁等设施重建等项目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一是支持灾后基础设施重建。要安排专项资金并帮助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重点支持因洪水灾害造成的设施重建项目。二是支持实施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下游区域内项目。优先安排补助资金,推进项目实施,促进项目早建成、早受益。三是重点支持下游地区实施区域性防洪提升工程。帮助指导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将其优先列为省重点项目,解决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并给予资金补助。
抓好江北防洪排涝规划的落实
“菲特”台风后,宁波市江北区群众要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编制完成了《宁波市江北区防洪排涝专项规划》,“治水强基”工作也已纳入了2014年民生实事工程。
“希望这项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早见成效”,江北区政协洪塘街道联委会建议,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结合治污治水、新农村建设、“三改一拆”等工作,利用洪灾影响和群众期望的有利时期,开展一场区、街道(镇)、村三级联动的水利建设专项行动。按照《宁波市江北区防洪排涝专项规划》要求,经费由全区统筹,统一组织实施,分级落实责任。同时,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推行和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同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以捐款等形式参与河道治理。
仔细排摸,加强治理,打通河道内外循环。对全区所有的阻塞淤积河道和断头河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摸,查清梗阻原因,制定疏通措施,争取用3~5年的时间实现区域内全水系畅通。同时要加强小河道的日常治理,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河道疏浚机制,加大小河道治理工程的区级资金补助力度,提高属地街道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系统性的河道治理,打通内外循环。
建议关口前移,科学设计,强化水利保护理念。可由区政府牵头,建立防洪影响评价机制,把防洪评估作为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地块开发以及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经过水利部门审批,并报区三防办备案后才能立项,而且要严格按照防洪规划的有关要求实施,做到改善或不影响河道、水闸以及强排水泵站等防洪排涝设施的功能。针对因路面硬化、农田减少等因素造成的城市蓄水能力下降问题,可参照杭州的建设模式,规定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40%,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地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和蓄滞能力。
理顺体制,落实经费,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管护制度。在条线上可参照其他地区的做法,归并农水、城建、环保等单位的涉水职能,实现城市防洪、排涝、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并建立综合执法机制,进行统一执法。在块状上,落实区、街道(镇)、村三级分级管理制度,并保障管护经费。其中区、街道(镇)两级应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维护、管理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按照经济增长速度,逐年递增,以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强化日常及时维护管理,降低设施损毁率,提高设施使用年限和使用效益。二是积极推进河长制。目前我省已制订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河长制”。为此,建议江北区应加快推行该项规定,对全区河道按照不同等级由各级领导进行包干负责,如市、区级河道由区领导包干,区级以下河道由各局、街道(镇)、村领导包干,并建立公示和考核制度,年终由相关职能部门对河道的总体情况进行评定,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三是探索建立市场化管护机制。引入市场化水利设施养护运作机制,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养护单位,采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将水利设施养护工作外包给专业水利物业企业,以公共财政补贴公益性水利工程,使得管护方式日益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四是激发企业社会责任感。建议参照企业认领绿化模式,积极引导有能力的企业对河道保洁进行认领,在签订“认领责任书”和经过相关培训后,对河道行使水环境保护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