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五水共治>媒体报道>>正文内容
联谊报:愿鄞州不再受洪涝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15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徐卫东 包晓鸣   字号:[ ][ ][ ]
去年“菲特”台风带来的城市内涝,严重影响了宁波市鄞州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区政协委员屈庆提案建议,加强鄞州区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
屈庆分析了“菲特”台风引起洪涝的成因。从客观上看,一是鄞州区位于东海之滨,倚山傍海、河网密集,属典型江南水乡,特别是奉化江、姚江、甬江“三江”穿城这一特点,容易受洪涝之灾。二是“菲特”台风降雨总量大、范围广,甬江流域雨量达到440毫米,近“海葵”台风降雨量的2倍。三是鄞州中心城地势较低,洪水通过奉化江、姚江汇入甬江入海。“三江”受洪水和海洋风暴双重压力,高潮位持续不退,沿江闸门排水效率减弱。鄞州区又处于宁波市的排洪通道中上游,洪水大量流经,而下游又排不出去,更是雪上加霜。
从客观上看,一是城市防洪排涝体系规划不够科学完善;二是江(河)堤、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缺少强排设施,水利工程建设严重滞后;三是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多头管理导致协调困难、职责不清。防洪排涝意识不足导致对涉及管网、河道的违章查处不严。预警欠缺导致对水灾的准备不足,缺少相应预测、预警和应对措施。
屈庆说,目前的《宁波市城市防洪潮规划》是由宁波市水利局以1997年为基准年编制的,但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早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建议修编。而鄞州区原有的区水利部门编制的水利建设长远规划报告,编制时间久远,防洪标准只有20年一遇,已不能指导现在的建设。“我区区域面积较大,新城区外各镇乡地形地貌多样,受灾情况也各有不同,所以重视我区防洪规划的编制也迫在眉睫。”
屈庆提案建议,从“蓄、堤、疏、分、围、清”入手,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应对河网水灾。“蓄”是指充分利用大中型水库的拦洪作用。“菲特”台风中水库发挥了重要的拦洪蓄洪作用,32座大中型水库共拦蓄洪水4.5亿立方米,相当于近20个东钱湖水库的水量。要进一步做好天气预报、水库提前预排和科学调度等工作,争取更加有效地拦蓄山区洪水,减轻平原地区的压力。“堤”指甬江及其主要支流(包括奉化江、姚江、剡江、鄞江、东江和县江等)修建完整的堤防系统。“疏”指结合堤防建设,疏通河道,裁弯取直,兴建平原向甬江干流的排水闸。“分”是指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有控制地把平原不能排泄的洪水分往排洪能力较强的地区,加快洪水的排出。“围”是指在局部地势特别低洼的地区建设圩堤,形成包围,抵御洪水入侵。“清”是指清除排洪河道上的违章建筑物,从严审批涉河建设项目,严禁蚕食河道。在江南水乡,河道承担了排水主干管的功能,因此河道的拓宽、疏浚、沟通尤为重要。
要坚持综合治理,应对城区内涝。一是要提高建设标准。根据国外经验,城市排水系统历经百年考验的主要原因是采用较高的设计与建设标准,包括提高内河和外江堤坝、排水管网、路面和小区地坪的设计标准。二是要综合治理。坚持蓄排结合理念,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包括修建透水型道路、广场,蓄水型花园、绿地、地下水库以降低径流系数,减轻对河道的瞬时压力。三是要强化强排。完全依赖重力流的自然排放已无法解决城区内涝和水灾,通过修建一定数量的泵站对内涝进行强排,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将暴雨洪水排到外江。四是要科学管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结合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城区排水系统、江水、河网水利设施管理系统、内涝和水灾预警系统。
地块开发建设项目是整个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起点,必须严格按照防洪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一是要规范地下车库和小区排水系统的设计。首先是做到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小区室外地坪标高设计,其次地下室排水系统设计要符合相关规范,地下车库入口要注意标高和采用适当的设计,从而减少地下室的进水量。严格规范配电、水泵等设备用房的设计,确保供电安全。二是要规范管道井、电缆桥架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安装要求,不得随意在地下室破墙敲洞设置桥架,严把地下工程防水防漏质量关。三是要严格执行建筑项目的排水许可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的雨污水与市政管网接口,内河排放方案的审批管理等。
政府各部门要在全面总结去年防洪救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明确各自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水利部门要全面负责区域有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立即组织编制鄞州区防洪排涝系统规划,加快启动相关江、河堤防工程及强排措施的建设,严格涉河违章的查处,通过工程措施杜绝因江潮入侵、河水漫堤造成的水灾。规划部门应加强研究雨水管网设计标准等,将防洪规划的相关内容落实进城镇的总规、控规。在具体项目的建设中严格规划方案的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建设部门在制定城镇近期建设计划时,应重视防洪工程的实施,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管,加强建筑的防洪排涝工程设计,提高施工质量,对已建成并存在严重水涝隐患的项目,组织有关房地产和物业公司进行整改。城市管理部门应做好城市道路、桥梁、排水管道、内河的养护管理工作等。各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并根据轻重缓急,明确近远期建设目标,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上拦、中疏、下排的防洪排涝体系,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