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年06月14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郑锐 字号:[
大][
中][
小]
委员名片:马梅芝,省政协常委,衢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市委会主委
记者: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就如何提高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益,您有何建议?
马梅芝:省委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把握新阶段新形势,顺时应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目标,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创新资金投入方面,在注重“量”的同时,更应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投入方向和环节上多“雪中送炭”。
以衢州市库米赛诺粮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例,几年前公司刚起步就在新设备研发上下大力气。为提高胚芽的保留率、节能高效,他们每年都投入近百万在研发上。当时公司刚起步,能力有限,他们找到我,希望寻求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但查阅了许多文件我发现,真正针对企业研发阶段的支持政策很少。现在,公司已经自主研发成功了新一代的碾米机,只占地一米多,比传统的机器节能70%。因为胚芽保留率高,营养价值丰富,加工的大米每斤能卖到40元,市场效益很好。此时,公司研发成功了,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也来了,但这时的支持只是“锦上添花”,企业最迫切需要支持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一个人在负重爬坡时,最需要有人在上坡的时候推他一把,哪怕很小的力道,也是一份支持和关心。等他到了平地了,再去推,意义就不一样了。以此比喻,企业研发阶段是最痛苦和难熬的阶段,这时政府的资金支持哪怕很少,对企业也是一份肯定,能提升企业的发展信心,为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记者:每个企业都希望在研发阶段得到政府支持,但哪些项目方向对、前景好,哪些项目不可行,这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政府支持的风险如何控制?资金怎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马梅芝:确实,如果来者不拒都支持,不现实更不科学。
政府扶持资金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需要科学的评估和预测,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洛杉矶的中小企业局。他们目前有15万义工,其中大部分是已经退休的企业高管、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他们通过对企业研发项目的风险评估,进而为企业争取贷款。
我们不妨也组建这样一个由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渊博的专家组成的风险评估团队,对正处于研发攻坚阶段的企业项目进行科学评估,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资金扶持,帮企业渡过难关。此外,我认为政府的支持也应该允许失败,现在的扶持资金效益考核多以结果导向为主,应把更多的评价指标放到研发过程中去。
记者:现在有的企业反映,政府创新资金投向硬件领域的较多,对于资金扶持方向,您有什么想法?
马梅芝: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我认为现在创新资金投入,确实有些重“硬”轻“软”。硬投入,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当然需要。但硬投入的同时,不能忽略软投入,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观念,不能只把经济增长速度看成硬目标,而要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看成软目标。政府部门和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软投入的重要性。
软投入包含体制、政策、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建设、劳动者积极性(如观念、创新精神、道德)等。在目前整个政策体系尚待健全的环境下,总的来说软投入组合的质量相对较低。如果政府能适时地加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软投入,利用政策资金等要素,提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攻坚克难的战斗力,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此外,由于银行忽视对企业软投入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使大量的资金呆滞、沉淀,蚕食、挪用,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银行在支持企业发展硬件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其软投入的支持,利用信贷与利率杠杆、结算方式与制度,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引导企业进行创新。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