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年06月14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徐建平 字号:[
大][
中][
小]
委员名片:唐睿康,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会常委
记者:科研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绕不开的话题,但一些数据显示,当前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并不理想,请您就此话题具体谈谈。
唐睿康:西方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大约为80%,而现阶段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到15%。国内20所高校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数据表明,高校每年完成的科研项目6000至8000项,其中实现成果转化、技术商业化的不足十分之一。
近年来,我省重视高技术产业发展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各种形式推动和鼓励科技创新,例如成立了省技术创新网以及各类产业创新服务平台。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科研成果转化率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科技市场上,高层次的创新成果转化对产业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科技交易仍停留在中低层次水平。
记者:科技成果越“高新”,企业应该越“高兴”,为什么会出现科技含量越高转化率反而越低的怪现象?
唐睿康:我省不少企业仍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虽然渴望新技术尤其是高层次创新技术,但对其吸收和消化能力却有限。在产学研对接中,企业往往希望高校将“科学—技术—工艺”三步全部做完后交给企业。这意味着高校老师要同时担当起科学家、工程师甚至工艺师的任务,这对于高校老师来说,难度太大。科技含量较低的成果,企业拿来直接可以用,转化率反而高。
另一方面,我省还缺乏风险投资对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支持。高层次科技成果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需要付出相对更多的时间、努力,承担更多的风险。而较低层次的科技成果转让在收益上往往可以立竿见影,从而更容易得到企业的重视。
我省虽然拥有丰裕的民间资金,但由于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伴随着高风险,民间投资往往避而远之。与广东省相比,我省对高科技的风险投资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是当前我省科技产业提升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记者:对于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您有什么建议?
唐睿康:希望在科技产业发展中改变思路,正视高层次科技转化过程中产学研脱节现象,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加强科技转化类公司的发展,推动高层次成果的转化。
一是调整科技发展思路,重点扶植和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类技术公司。中小企业渴望技术,但无法立刻提升科技消化吸收能力,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有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类公司弥补这一断档。他们从高校主动发现创新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吸收转化成技术或工艺,转让给所需的企业,搭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技术桥梁,切实促进科研成果和企业的高效结合。建议出台相应的扶植和鼓励政策并给予原始的资金支持,鼓励发展此类公司。
二是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推动科技银行的发展。不同于目前一些银行针对高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科技银行指专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属于风险银行,其功能类似美国著名的硅谷银行。科技银行的任务是吸纳民间资金,服务于风险投资公司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引导风险投资为中小企业和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的融合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