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森委员:协同创新需要“政”能量_议政建言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正文内容
马凤森委员:协同创新需要“政”能量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18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张丹丹   字号:[][][]
委员名片:马凤森,省政协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记者: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当前,我省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马凤森:当前的科技创新工作不缺资源,缺的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传统的管理体系使很多科研成果难以共享并有效发挥作用。协同创新就是要寻求一条打破条块分割、体制束缚、机制障碍的通路,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并实现深度合作,使科技创新高度对接区域重大需求。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的束缚,自主创新被理解为封闭的、单独式的自我创新,这种认知和做法,不仅造成财政、科技和人力等资源的浪费,更严重阻碍了自主创新的推进。本质上,自主创新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协同创新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各类社会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化利用,是新形势下对自主创新内容与形式的重要发展与完善。
记者: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协同创新对此有何促进作用?
马凤森:确实如此。当前,科技创新工作与行业产业生存发展实际需求的契合度还大有提升空间。通过协同汇聚各种创新要素,可以把科技成果从服务单一企业或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拓展到对一个企业群和全产业链的创新驱动,达到产业链之间的交叉协同发展。产业链内和产业链之间的协同是良性产业生态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重点。例如医药化工产业,通过先进制造模式的建立与推行,不仅可以有效化解环境、资源等的压力,改善产品同质化和低端化等不足,有效提升产业竞争综合实力,而且可以带动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污染物高效处置和环境安全,以及集群或产业园区要解决的智慧化管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链之间的互补互促与共进。这种紧紧围绕行业产业转型发展中实际而迫切的难题,协同政、产、研、学的优势力量所开展的创新实践,可以达到人才、知识、技术与产业的深度契合,真正互利共赢。从关注创新形式和数量向重视创新质量和成效的转变,正是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所在。
记者:最近,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组建了“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对我省协同创新有何启迪?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马凤森: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围绕科技发展前沿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校校、校所、校企及学校与国际创新力量紧密结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之路。
浙工大先后与省内外一批大型企业和1500多家中小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常年为企业提供“订单”式的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服务。近三年,签订校企技术研发合同2300多份,共同承担各类科技项目300多项,为企业解决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与省内外45个市、县的政府部门建立科技全面合作关系,共建联合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22家产学研创新载体,设立76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已促成校企合作项目400多项。
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了浙江工业大学等5家承建单位的科技资源,以理事会和会员制方式吸纳300多家医药企业加盟,为企业提供系列产品技术服务,建立了全球领先的11个大宗产品的生产示范基地,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近,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核心协同单位共同组建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已作为全国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通过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认定,目前正进入公示阶段。
记者:当前协同创新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您有何建议?
马凤森:围绕重大科技难题的协同创新工程,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对其基本内涵、实施的迫切性、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尽快提高。应找准从创新成果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断裂带的政策症结,先在本省层面打通阻碍产业和创新有效链动的政策障碍,再努力争取和推动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形成。
当前我们并不缺少懂得单一技术的人才,稀缺的是综合能力出众、思路视野开阔,具有宏观驾驭能力、专业功底深厚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协同能力的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元素。要更好地发挥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改变现有对人才的选拔评价使用模式中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成分。
让协同的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协同创新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所面临的最大瓶颈。要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的深度融合。政府部门要高效引领发挥各种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适时大胆探索流程再造和行政重构的可行之路,发挥促进协同创新的“政”能量优势。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