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谈“浙派民居”改造_议政建言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正文内容
委员谈“浙派民居”改造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6日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张丽 通讯员 陈勇   字号:[][][]
【委员名片】
赵伯祥 省政协委员、话机世界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廖思红 省政协委员、丽水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报告摘要】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切实抓好千村“浙派民居”改造……抓好1000个古村落和10000幢古民居保护,抓好古道、古桥、古井等古建筑保护,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数字点击】1000个古村落、10000幢古民居
【委员解读】
廖思红委员对传统村落保护做过调查,并写成提案。“乡村建设是对已有村落元素进行修复和改造,很难像城市建设一样,严格按照规划精准施工,更多的是边建设、边设计、边修改,若按照现有条例,乡村建设仅在规划环节就困难重重。”廖思红委员建议,应修订完善现有的城乡建设体制机制。
除财政扶持外,廖思红委员期待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允许传统民居合理流转,让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同时,要解决为保留古民居造成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给予传统村落相应的用地指标。
她在调研中还发现,如今,木工、泥工、石工等具有传统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制约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修葺、重建,“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传统技艺工匠队伍建设,开展乡土建筑技术培训指导,培养一批传统技艺工匠和管理人才。”
“对抗时间的最好办法是信息化。”赵伯祥委员建议,可借助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将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实现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宣传。
夕阳下,赵伯祥委员感慨:“年轻人都爱走出去,但年长的大多想回家。希望经过改造,这些蕴含家乡味道的浙派元素能让更多人找到乡愁。”
【百姓感受】
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姜村村委会主任姜锦良:按照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农民建好新房后,老房子将拆除。可有些老房子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贝,希望把一些有价值的古民居保护好。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