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12月11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字号:[
大][
中][
小]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需求和动力。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变化趋势和时代特点,我省主动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把加快文创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使文创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列国内第一方阵。但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发展态势,我省文创产业仍有不少阻碍发展的现实难题亟待破解。
文创产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方兴未艾势头
文创产业被列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文化强省的重点工作,享受一系列政策优惠。因为文创产业的生力军作用,使我省整个文化产业呈现“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喜人景象,推动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2014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统计表明,我省综合指数位列北京、江苏之后,居全国第3位。
地域优势引领高端文创产业集聚。以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为目标的杭州市,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智库共同发布的《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中,实力排名大陆城市第三。目前, “特色小镇”建设已在全省铺开,首批37个单位正在创建推进,这其中,有不少是文创产业升级版的再创造。
地方弘扬特色文化,凸显优势,各领风骚。各市、县(市、区)政府发展文创产业意愿强烈,积极性很高。如杭州富阳、绍兴兰亭等地都希望发扬光大当地古籍印刷产业、书法文化产业,凭借这些有一定基础的传统文化产业力量,进入特色小镇建设行列,以文创品牌助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全省文创产业正走在机制日渐完善、队伍不断壮大、平台显著增多的经验积累道路上。
文化与产业有机融合已经初显成效。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市场的拓展。在绍兴的中国轻纺城内,我们看到不少设计公司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融合到产品中,面料更具文化品位,产品价格得以提高,销量更是直线上升。
文创产业发展受瓶颈制约,内在压力显现
文创项目投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资金的支持是文创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少市、县(市、区)现有的财政投放体系中没有建立起与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文创产业投入机制。除了杭州等文创产业迅猛发展的地区,有较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支持,大部分地区银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没有跟上,文创项目投融资渠道总体还处在不顺畅状态,平台建设不到位,信息不对称。
文创产业发展效益没有到达预期目标。文创产业发展迎来政策扶持的机遇期,许多市、县(市、区)拿到了相应的“文创合作实验区”、“示范基地”等牌子。但不少基地和实验区处于有名无实现状,并没有实质性产业支撑。同时,近年来文创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园区建设上,同质化和无序竞争导致一些文创产业园区空心化和经营亏损等问题,甚至有以发展文创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现象。
文创产业发展的各类资源融合性较差。许多市、县(市、区)的文创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缓慢,特别与地方传统文化企业和当地龙头企业缺乏融合。文创与生活的融合度不高,城市特色的创意生活圈还不多。文创产业园之间资源不能互联互通,存在地域和行业壁垒,集群效应尚未形成。文创人才地区分布不均,各地领军人才短缺。
推进文创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缺乏有效整合。文创产业融合于一、二、三产,部门之间有相互交错,也有重复管理。因相关单位推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整合意识不强,协助配合力度不够,导致文创办经常上演“独角戏”,对文创园区项目前期招商没能有效介入,对后期建设和管理运行缺少有效的监管抓手。国有文化企业参与度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国有经济和民营资本的良好互动合作。
大力推动资源融合,实现文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以地方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为依托发展文创产业。要充分发挥浙江文化大省的优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使文创产业拥有文化之魂。一要充分运用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如新昌可挖掘“唐诗之路”的文化无形资产建设“唐诗小镇”,让我国优秀诗歌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二要以特产文化、老字号文化等地方传统文化产业为依托。如黄酒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都可成为文化创意的核心内容。要通过文创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找到新的出路,使原有的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实现自我突破和创新,开创国内国际市场新天地。三要与城市旧区改造有机结合。做到既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延续城市文脉,又通过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洋、经典与流行的交叉融合,为城市增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
以信息经济为支撑,提升文创产业生产和营销水平。要充分运用我省信息经济的优势,给文化创意插上互联网翅膀,在全国文创工作中实现独树一帜。一要发挥互联网在打通壁垒、整合资源方面的天然优势,打造互联网文创产业生态圈。要充分利用我省互联网经济先发优势,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在线协同,通过互联网对文化、资本、技术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创产业生态圈。二要发挥互联网在强化产业集群上的作用。基于互联网的文创产业生态圈具有很强的带动与集聚功能,能够使资源、资金、市场和信息等方面得到最佳配置,并有效推动全省文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要借助互联网创新传播与营销。要引导和推动文创企业利用互联网广告交互性、实时在线优势和丰富的商业模式,几何级数增长式地扩大产品的影响力。鼓励文创产品以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出品APP软件等形式,传递产品信息,拓展衍生文化,实现文化传播。
以知识产权为保障,实现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构建有效运行的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切实保障文创产业的规范有序并可持续性发展。一要完善文创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制定科学的文创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划。完善知识产权登记制度、创意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例。对创意产品实行“身份证”式管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的网络服务平台等。二要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整合资源,合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文创产业市场的有序环境。三要树立全民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文创企业重视自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工作,完善知识产权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创意产品消费者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
融合跨界力量,科学规划,严谨推进。要理顺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增强联动效应,科学规划,严谨推进,实现“小文创”向“大文创”的转变。一要在招商引资、指导监管等领域,发改、商务、土地、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要形成一盘棋;二要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项目审批环节上,引入文化创意观念,建立文化审核环节,重视编制与执行文创产业布局规划。特别要使特色小镇的规划有深度和远虑,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三要学习借鉴上海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发展文创产业的经验,推动文创产业与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体育、信息、教育、建筑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组织上下游产业链文创企业形成联盟抱团发展。
融合国际视野,抓住契机,高端定位。文创产业具有多重价值,既向世界展示文化积淀、体现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又带来经济新的增长极和信息经济的文化效应,是一个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高度的试验体。一要体现开放大气的发展思路。可以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文创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传播中华文化。要抓住杭州承办G20峰会、亚运会等国际活动的契机,实现文创产业组团服务,充分发挥创意创新精神,赢得世界对我省文创产业发展的关注。二要显现文化市场政策的桥头堡作用。要研究制定具有高度魅力的优惠政策,争取吸引世界级研发中心和重大项目落户浙江,为我省发展文创产业拓展巨大空间。三要建设定位高端的产业园。集聚在文创不同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企业,使入驻企业在相对较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并促进整个产业良性发展。
融合人才培养,柔性交流,校企联合。人才是文创产业的第一生产力。一要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定期定向对接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把文创产业的发展与学生的智慧创造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培养,把非遗的传承队伍建设引入高校教育体系。二要利用优势吸引文创人才集聚。要充分利用杭州的城市区位优势和环境条件,吸引高端人才扎根创业,并辐射带动中小城市文创企业发展。三要实现文创人才的共享共用。通过互联网建立专家库,编织文创产业的“智力云”、“网络军团”,开展网上招标和竞赛,实现网络智力众筹。
融合金融服务,创新平台,实现保障。充分发挥我省民资发达的优势,创新金融服务,建设完善文创产业融资平台,健全文创产业投融资支持体系。一要建立支持文创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借鉴杭州等地成立地方商业银行文创支行、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做法,大胆开展文化金融实验,扶持文创产业发展。二要发展互联网金融。利用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丰富文创产业的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借鉴杭州“融易贷”基金的做法,建立网上文创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网上文交所,打造互联网文创产品交易平台,实现文化产业从订单源头到产品设计、创作宣传,再到末端作品发布、交易评估的完整服务产业链。三要完善无形资产担保。规范知识产权评估,通过知识产权抵押,在债券市场得到融资。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