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6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杭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又一重量级平台。为进一步发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现就高水平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放大其溢出效应提出以下建议。
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体是杭州高新区和临江高新区,要实现有机融合、相互叠加、乘数效益,亟须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建立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统筹管理规划建设、政策制订、资源整合等重大事项;二是探索 “委托管理”模式,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将辖区外某些区域的经济社会职能纳入高新区管理,高新区以一定的经济报酬作为对等补偿,为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充裕的地理空间;三是省、市相关部门多方联动、协调推进,尽快研究跨境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集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政策,报经国务院批准实行,为高水平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制度保障;四是要以“智慧、绿色、超常、融合、服务”为导向,探索建立产业发展的风险分担新机制,体现政府的“有为”,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创业;五是建立重大决策社会化公开制度,努力使社会和民众的意图成为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内容。
杭州传统要素相对集中,未来亟须打造自主创新要素之高地。一是依托既有优势,着重培养若干国家级的大数据公司,建立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交易平台,抢占信息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二是借鉴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经验,在杭州创建一所中国创业型大学,或者鼓励在杭高校建设一批创业学院,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三是借鉴广东、江苏等省(市)的经验,立足我省产业发展特点,由企业和高校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力量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提高研发资源的使用效率;四是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举办国际学校,为浙大系、阿里系、浙商系、海归系为代表的“新四军”子女就学创造条件,解决后顾之忧;五是积极推进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等众多创业空间建设,让这种“小家碧玉”型的众创空间成为各路英雄好汉施展个人才华的新高地。
要扎实推进互联网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在“互联网+”等若干领域形成杭州特色和品牌。一是打造高端的网络信息产业集群。主攻网络基础产业和物联网、互联网三大领域,深入推进我省智慧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实现在互联网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网络信息产业集群;二是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新模式。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瞄准纺织、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产业升级、提质增效,逐步迈向“工业4.0”时代;三是破解跨境电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实现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区叠加”的倍增效应;四是培育企业新标杆。在省政府确定的杭州30多家“三名”培育试点基础上,着力培育1至2家,甚至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新标杆。
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将示范区真正建设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的主平台,引领全省信息经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制造业创新发展,力求示范区辐射效应最大化。一是按照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片、多园多点”的空间布局,统筹协调、科学管理,将示范区的溢出效应延伸到全市;二是将先行先试政策向杭州湾高新产业带辐射,依托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6市相对集中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一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两示范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宁波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城(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嘉兴科技城和舟山海洋科学城)、六区(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八园(18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三是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参照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张江示范区等的做法,以示范区带动全省高新区、开发区建设,推动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