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浙江省委会:管起来,华侨留守儿童教育!_议政建言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正文内容
致公党浙江省委会:管起来,华侨留守儿童教育!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24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我省是侨务大省,共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202.04万人,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112.42万人。华侨出国后,国内的孩子成为“留守一族”,是华侨最大的牵挂,尤其是教育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走出国门,这些中方员工的子女也存在类似问题,他们中的部分是未来新侨群体的一员。重视做好华侨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不仅是侨务工作、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华侨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问题
以侨乡青田县为例,共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32.9万人,侨属侨眷18.21万人,其中14岁及以下的儿童约2.3万人,占总数的12.74%,他们中约85%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国外,父母双方都在国外的有8000多名。
华侨留守儿童与普通的留守儿童相比,物质相对富足,但亲情缺失严重,需求差异更加明显。表现为:处于“隔代监护”或“委托监护”状态,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较深,隔代抚养过分溺爱,价值观容易偏离,行为容易失范,青田县青少年犯罪率近几年一直居高不下;由于生长环境、求学目标和教学需求的差异以及频繁的流动让他们缺乏学习目标和压力,学习没有规划和进取心,在最佳受教育年龄阶段没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出国后往往由于基础较差、语言不通、厌学心理、超龄等原因无法享受国外优质教育,影响一生的发展;这个群体在国内生活时间较短,对中华文化了解少,祖国家乡的观念较为薄弱。
意见建议
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应共同努力,重视破解华侨留守儿童的问题,使他们能在国内接受系统、良好的教育,成长为健康优秀、爱国爱乡的华侨下一代。
要给予华侨留守儿童更多关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调查研究,制定对应的教育措施,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教育问题应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学校、社区可探索建立互助组织,让他们参与适宜的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要营造亲情关怀的校园文化,打造如“留守儿童之家”等,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在温暖的集体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干预,并开设针对性讲座,让他们有健康的心态,同时,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
鼓励侨资在侨乡设立华侨学校或国际班。在华侨集中的侨乡设立华侨学校,可引进侨资或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私立学校,或与公立学校联合办学,开办国际班。可实行寄宿制,根据学生来源组成西班牙语班、意大利语班等班级,使学生能够在出国后尽快克服语言障碍。学校可实行弹性学制,比如没有中文基础的超龄学生可先到低段学习,学到一定程度可跳级到合适的相应年级学习,克服国内外教育体制不一致问题。
引导规范家教市场。在侨乡,让孩子由老师代为监管成为许多华侨的选择,培育了特殊的教师有偿家教市场。这与省教育厅规定相违背,故而有需求无市场,老师想带也不敢带或偷偷摸摸带,反而造成家教市场管理困难。应针对侨乡这种特殊需求,对侨乡的家教市场作灵活处理。如:学校和社区可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辅导站之类的组织,场所由社区或者学校提供,由社区收取成本费用,支付老师一定费用。这样,放学后这些孩子就可以在辅导站接受老师的辅导,也可以和同学一块学习交流,减少他们与社会不良活动接触的机会和时间。
开设乡土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华侨留守儿童作为将来的“新侨”群体,与老一辈华侨不同。他们有些很小就出国,受西方文化影响深,如果缺乏有效引导,这一代人将来会有别于他们的父辈,不再恋乡、恋国,而成为只剩中国血统的外国人。因此,他们在国内期间的乡情、国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侨乡地区的侨务部门、教育局、学校等要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增加祖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使他们体会和热爱中华文化,增强爱国爱乡之情。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