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年04月21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作为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的茶叶产业,近年来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逐渐削弱,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重新确立优势。
我省茶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省是传统茶叶大省,浙江绿茶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强影响力。全省有72个产茶县,180万多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截至2014年,我省茶园面积287万亩,产量16.9万吨,产值130亿元,出口量14.86万吨,出口额5.08亿美元,分别位居全国第六、第七、第四、第一、第一。浙江茶业的软实力优势明显,国家级的茶叶科研院所、质检机构、标准化机构、拍卖中心及行业协会均位于我省。
未来我省茶产业发展的机遇有三方面:一是政策机遇。“做强做精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被写入省“十三五”规划建议,茶叶产业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二是市场机遇。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自身健康日益重视,饮茶健康具有广泛的共识度。三是产业机遇。茶叶行业进入加速变革期,产业转型和品牌整合空间大,谁都有可能改变行业格局。
挑战也有三方面:一是西部地区茶叶产业迅速发展,我国茶叶供过于求的矛盾愈加突出,对我省茶叶产业造成极大冲击。二是我省茶叶产品结构单一,绿茶占总产量的95%,绿茶主导优势突出,但抵御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三是我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小、散、弱,缺乏像“大益”普洱茶、“八马”铁观音这样的知名企业品牌。
“创新”驱动我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未来发展我省茶产业的关键,是通过科技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品牌创新来驱动传统茶业转型升级,具体路径建议如下:
拼配出好茶。茶叶拼配是指将两种以上形质不一、具有一定共性的茶叶,拼合在一起的加工工艺,是提高茶叶品质、扩大货源、增加数量、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方法。英国“立顿”和美国“Teavana”的原料茶叶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通过精湛的拼配技术,既保持了质量稳定,还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风味产品。
我省茶叶标准化基础较好,在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实施标准茶园基地和标准化名茶厂建设工程,茶叶普遍实现了机制加工,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龙井茶作为我省第一公共品牌,产区涉及全省18个县(市、区),2014年达到产量2.4万吨、产值38.8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产量和农业产值的14.2%和29.9%,根据去年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精神,龙井茶产区还将进一步扩大到全省25个主要产茶县,这些都为开展龙井茶拼配提供了良好基础。不同产区龙井茶外形、风味接近,但价格差异很大,通过拼配优化组合,可以提升龙井茶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注重茶业综合性利用。茶叶浑身都是宝,除了用作饮料,在食品、保健品、日化、医药等领域都有应用。龙井茶嫩叶可被用作膳食佐料,修剪后的老茶枝可以熏制火腿,茶渣经处理后可被用于食用菌栽培,茶多酚、茶黄素等茶叶提取物已应用到牙膏、纺织品和医药保健品等领域,此外,茶业还应用到速溶茶饮料、抹茶蛋糕、抹茶冰激凌等年轻人喜欢的时尚产品中。茶叶几乎无处不在,成为人们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过去20多年里,绿茶在发达国家消费群体的快速扩展也是健康元素驱动的结果。要充分发挥我省茶叶科研院校集聚的优势,突出绿茶健康因子,即茶叶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抗炎、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提高免疫力、防辐射、抗病毒、抗过敏等健康功能,研发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同时,进行跨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满足人们喝茶、吃茶、用茶、乐茶的多层次需求,重建茶叶产业制造体系,实现茶叶产业倍增式发展。
跳出地域塑造品牌。我省茶叶品牌工作启动较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实施“一县一品”的名优茶发展战略,涌现出众多名茶。本世纪初以来,陆续开展了龙井茶原产地保护,申请了龙井茶地理标志产品和龙井茶证明商标等,打破了茶叶品牌以县为单位的地域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县并未形成合力,仍在主推自己的区域品牌,譬如杭州的西湖龙井、新昌的大佛龙井、嵊州的越乡龙井、淳安的千岛玉叶龙井等,使得我省龙井茶产业极度分散,品牌大而不强。我省整个茶业行业要跳出地域,着眼市场,满足需求,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和维护好龙井茶品牌,同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贵州绿茶等竞争,全力打造茶叶龙头企业,以企业品牌提升市场美誉度。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