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坚持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实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较早开始“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成效明显。但是,在进一步发展“智慧农业”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智慧农业”的发展缺乏中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基地建设、项目落实、资金筹集等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现象;农业规模化程度和农业发展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信息技术成熟度较低,基础信息及其信息化支撑体系缺乏保障;农业物联网在技术、应用、产业和机制等方面还跟不上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建议: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出台“智慧农业”政策。强化政府部门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在前期分散建设的基础上,牵头组织有关农业信息化主管单位和专家,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等。建立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营的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投融资渠道机制。可通过设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试行农业数据与服务资源有偿交易等方式,弥补政府供给主体的功能缺陷,实现“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完善“智慧农业”数据库。参照国际信息资源描述规范信息标准,统一发布制度,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完善涉农部门及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网站信息,整合土壤分析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和整理,建立健全集文字、数据、图像、视频等内容的多媒体农村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平台,完善有关农作物、禽畜生长等数字化模型,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决策专业化问题,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构建农产品多元化信息与交易平台,提高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扩大农产品网络交易能力。
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突破“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在农业设施中的集成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纤进村、信息入户等工程,推进3G信息技术应用,扩大综合服务站等各种终端的覆盖面,通过不同渠道(计算机网、广电网、电信网、卫星网)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输路线,确保农户农业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强化投入保障,加强农业信息科技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组织实施“智慧农业”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科研院校研发符合我省农业应用需求的可靠性高、成本低、易操作的技术,研发基础软件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解决物联网感知节点上数据高效传输及功耗等关键问题,并为系统集成、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重点工程,形成“智慧农业”规模效应。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规划农业产区,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政策,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优质特色产业集中的区域组建同类产业联合发展体,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积极创新规模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方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为“智慧农业”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