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休闲农业需升级_议政建言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正文内容
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休闲农业需升级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11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问题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空间无限,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开发规划不科学,内容设计无特色。我省休闲农业多由农户个体经营发展而来,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内容同质少创意,多为垂钓、采摘、吃农家饭,缺乏吸引回头客的魅力,虽有一些种植、养殖基地,但未很好地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

全产业链不完善,融合程度欠深入。产业链中游的农家乐和农业庄园较红火,而上游的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及下游的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发展不足,影响了产业增值和规模扩展。

品牌化运作乏力,宣传营销不给力。经营者不注重品牌建设,许多项目仅以“地名+内容”命名,层次较低,出售的多为初级农产品,包装简陋,难刺激购买欲。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与旅行社等服务机构联系不密切,宣传营销不善,项目知名度难以扩展。

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保障不到位。经营主体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粗放,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技能较差,民间资本介入不足、环保安全等问题,阻碍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升,难以同旅游大市场对接。

建议

统筹科学规划,优化集聚布局。省有关部门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统筹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尤其应将休闲农业规划编制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上,按工业化经营方式,建设一批具有科普、示范及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发展一批农(林、牧、渔)家乐聚集村,构筑“城市—郊区—乡间”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三产联动优化,融合智慧发展。促进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物流服务业等有机整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优化,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打造一批引领全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园区典型,大力推广“园区+游购”模式,园区成景区,深加工的农副产品成旅游产品,实现产供销互促。要顺应“互联网+”潮流,加快构建网上营销、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运用APP、微信,实现“一指化”服务。

突出创意设计,重视文化传承。结合地域特色资源和传统习俗进行创意设计,提升休闲农业项目的持续竞争力。要综合运用科技、文化、体育等元素,通过深度参与提升体验价值。要大力挖掘乡愁文化,推广桐庐“牛栏咖啡”、缙云烧饼等以美丽乡愁拉动日常消费的成功经验,特色民宿建设应注重乡风民俗在传统装修、风土经营、乡情服务等各环节的体现。

推进品牌战略,加强营销推介。政府应引导经营主体创新产品和提升服务,积极打造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及时开展最美休闲乡村、美丽田园推介和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要加强宣介平台建设,实现省内休闲农业资源的协同互动宣传。要突出抓好精品推介,推进休闲农业精品企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星级宾馆、旅游公司开展合作经营和连锁经营,与省外旅行社、电子商务及会务机构等对接,拓宽营销渠道。

发展行业联盟,加强管理培训。借鉴台湾农会组织形式,发展休闲农业联盟,就共性技术研究、品牌推广、金融服务等开展工作,通过联盟的运作壮大我省休闲农业整体实力,解决小农庄与大市场的矛盾。同时,政府和联盟应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从业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提升农业技术、策划营销、服务技能等专业素质,将培训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协调机制,完善扶助政策。休闲农业涉及领域广,农业、旅游、国土、财政等有关部门应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以项目整合为依托,重点改善亮点区域的村路、网络、民宿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依法通过“招、拍、挂”取得荒山、荒地、荒滩的土地经营权,发展休闲农业。在有条件的地区稳妥开展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抵押贷款业务,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信贷支持。引入大企业、风险基金、投资机构等区域运营商,解决规划、管理和资金问题。鼓励符合条件的休闲农业企业上市。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