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际研究新型智库的必要性和时机
我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门户省份之一。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将担当起国际商贸物流枢纽、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引领区的重任。毫无疑问,我省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外交往的力度,加大对国际局势的研判,在支持和指导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一带一路”国家沿线地区的国情、安全、法律、政策方面的智力支持。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G20峰会在杭州举行,以及杭州取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我省作为国家外交主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就需要站在新的国际战略高度,全面提升软硬件设施建设,尤其是软实力建设。
然而,我省对国际战略研究的关注度不够,缺乏独立成型的国际研究智库。在上海,就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被国家列入高端智库之列的国际研究智库,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都设有国际关系学院或者国际关系学系,研究力量雄厚。相比之下,我省没有一家高校建有国际关系学院,政府下设的研究机构中也没有以国际战略研究为主要任务的机构,而原本就数量稀少的国际研究学者分散在高校、研究机构中,各自为战,不能聚集成有效的研究力量。
借助G20峰会在杭州召开的契机,成立一个以国际战略问题和公共外交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为宗旨的新型智库已是迫切之需。
建立国际研究新型智库的建议
省政府牵头,集中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在省政府的顶层设计中,要重视智库的力量和作用,将成立国际研究新型智库纳入到组织筹备工作的重要议程中,牵头部署组建工作,动员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智库。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国际研究智库建设,组织好发展好本系统的研究力量。要形成国际研究智库的联席会议协调机构,根据需要发布一批相关的立项课题,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动员各大高校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力量向国际研究适当倾斜,发布专项课题,组织一批研究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实体化运作,专兼结合聚集智库力量。考虑到省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国际研究智库的现实,应该建立一个实体运作的智库机构,实行资金、人员等独立化运作。资金方面,可以采取政府部分出资和社会化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筹集建设经费。在经费使用上,宜采取适当从宽的原则,在不违反财经政策和纪律的基础上给予智库独立自主的经费使用权,加强事后监督。人员方面,可以采取正式编制和聘请兼职研究员相结合的方式凝聚研究队伍。鼓励省内高校积极参与智库建设,为智库提供研究力量。智库可与高校联合,进行学术攻关、人才培养。此外,还可以广泛动员企业参与智库建设,对企业捐献给智库的款项实施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
常态化沟通,畅通智库建言渠道。智库研究需要与政府决策密切相连,因此要建立政府、企业与智库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必要的研究素材,经常与智库交换意见,为智库研究把握方向。涉及到绝密、机密内容,可以选择性地向智库提供,要求智库做好保密措施。为便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应在政府与智库之间建立一条畅通的建言献策渠道,可考虑建立智库内参、专报等形式,确保智库成果可以“直通车”的形式迅速送报省、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