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总工会界别:优化外省来浙农民工队伍_议政建言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正文内容
省政协总工会界别:优化外省来浙农民工队伍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22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我省是外省农民工输入大省,目前登记在册的外省流动人口达1900多万。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我省流动人口总量规模过于庞大、素质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各类社会矛盾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日渐显现,使全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公共财力承受了严峻考验。如何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改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优化流动人口结构,日益成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课题。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管理、服务和引导,切实发挥外省农民工队伍在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基本情况

当前,外省农民工已经成为我省产业工人的主体。据省总工会对全省11个市、40个乡镇(街道、开发区)、3000多家企业近一年的关注,外省农民工占用工总数的比例达到近六成。外省农民工队伍状况总体呈“两高两低”特征,即比重和流动性高、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整体相对偏低。具体情况如下:

外省农民工来源地、就业行业相对集中。在我省就业的外省农民工约7成来自安徽、四川、贵州、江西、河南五个省份,这种相对集中的来源地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求职渠道有一定关联,监测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外省农民工通过同籍同乡介绍来浙工作。外省农民工就业行业集中于制造业,占比超过八成,且主要为一线生产服务性岗位,从事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的仅占20%左右。

外省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近七成外省来浙务工人员仅接受过初中及以下的教育。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占15.4%,初中教育程度占52.0%,高中教育程度占22.4%,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仅10.1%。多数外省职工无职称无技能,持有助理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仅占3.03%,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占3.80%,近85%的职工连初级工技能都不具备。

外省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劳动保障薄弱。超过六成外省农民工月工资在2500~3500元之间,4000元以上的不到8%,而且月工资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主要依靠加班加点所得。超过八成的外省农民工每周工作天数在6天及以上,其中8.07%没有休息天,2%的外省农民工每天劳动超过12小时。

外省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并不理想。除工伤保险参保超过85%外,其余社会保险项目参保率普遍在50%左右。分地区来看,杭州、宁波、嘉兴和湖州的社会保险参保率较高,温州、台州等地区参保率较低。

外省农民工流动性较高、就业稳定性低。超过40%的外省农民工在企业的任职期限低于1年,只有不到三成职工在当前企业的任职年限超过三年。90%以上的外省农民工与企业签订了一年及以上的劳动合同,只有10%的外省农民工与企业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对策建议

相关监测情况显示,外省农民工年龄结构相对稳定,超过八成的外省农民工年龄在18~45岁,属于最富生产率的黄金劳动年龄人口,这对缓解我省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总体作用是积极的。当前关键是要完善和创新外省农民工的管理服务,通过各种政策有序引导,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加强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侧管理。以提升外省农民工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等各方面作用,加快构建外省农民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由省政府牵头,整合人社部门负责的“春潮行动”、农业部门负责的“阳光工程”、科技部门负责的“星火计划”、扶贫办负责的“雨露计划”等工作载体,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对每年新转移农民工和在岗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培训经费由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列支。对符合条件的,政府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争取到“十三五”末,外省农民工基本上都能享受一次有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

重视劳动力的需求端管理。产业是人才集聚的基础。没有一流的高端产业作为支撑,某种程度上将限制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流入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充分发挥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对就业人口的调控。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换发展动力,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尽快让战略型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新动力占据主导,从依靠劳动力数量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转变,从而促进从业人口结构逐步优化。

进一步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相关调研情况看,我省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对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将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引起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伴随供给侧淘汰过剩产能、房地产去库存、国企改革和小微企业关停并转,要重点关注职工就业、欠薪、收入差距、支出性贫困等问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在职工中加强形势任务宣传和思想引导,让职工群众理解、支持、参与经济转型升级,引领职工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实际,正当表达利益诉求,既要实现和发展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也要坚决制止漫天要价、过度维权的个别现象,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