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发展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力。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正致力于建设全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与上海实施协同发展,有利于我省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优化要素资源供给,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现状与存在问题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加长三角合作交流”的战略决策,在长三角区域协作机制下,浙沪两地合作不断推进,从最初的聚焦经济协作、加强交通对接,逐步向纵深发展,合作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然而,浙沪合作也存在诸多问题。
认识不统一,影响合作的意愿。由于浙江与上海的能级不同,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地位不同,一些人认为浙江与上海合作处于不利地位,在合作中的获利比上海少,对于合作心存疑虑;也有人认为浙江作为经济强省,经济总量是上海的1.7倍,在合作中不应成为上海的配角,缺少合作的动力。
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合作的效率。浙沪合作主要基于长三角区域协调会议机制,至今尚无浙沪双边合作的专项机制和政策,导致合作的层级比较低、合作的领域比较窄、合作的约束力比较弱、合作项目的推进力度不强。
发展水平和结构相似,影响合作的领域。区域发展的梯次性和互补性是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而总体上看,浙江和上海同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同属中国发展的第一方阵,发展水平和结构具有相似性,区域合作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推进浙沪协同发展的建议
经济进入新常态,浙沪协同发展的时机更加成熟,要求也更加迫切。必须进一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与层次,从以往的区域合作走向区域协同发展,即从原来局部的、零散的、低层次的合作提升到全面的、系统的、多层面的协调与同步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协同发展的认识,完善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并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加快推进。
确立浙沪协同发展的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上海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我省应牢牢把握机遇,正视上海全球城市崛起的客观背景,发挥毗邻上海的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全球城市、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要将浙沪协同发展作为我省重要战略纳入全省“十三五”规划,并强力推进。
完善浙沪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深化改革,更好发挥政府的职能。一要建立与上海协同发展的政府协调机构。负责制定和协调我省浙沪协同发展的重大政策,指导相关领域和市县的重大协同事项。二要完善浙沪规划统筹协调机制。把浙沪衔接作为重要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必要程序,使两地规划充分对接。三要建立常态化的专项合作交流机制。在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开展专项对口衔接,建立年度计划和重点合作事项推进协调制度,制定完善浙沪协同发展的合作规则,逐步统一和协调两地的地方性政策。
加强海洋经济协同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我省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海洋经济协同发展具有共同的诉求。一要推进小洋山北侧区域的联合开发。依托上海在洋山深水港区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加快该区域的围涂(海)进程,发展国际中转集拼、转口贸易、国际采购、保税物流等航运增值服务,力争上海自贸区的相关政策延伸到小洋山北侧区域。二要加强联合开发大洋山的相关研究。根据国际航运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大洋山的深水岸线资源特征,科学定位大洋山区域,实现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的互补共赢,推进舟山江海联运中心建设,共建国际航运中心。三要加快建立浙沪合作开发的管理机构,妥善解决口岸管理及联合执法等权限,以市场化方式探索建立浙沪洋山开发公司,共同开展围涂(海)成陆、泊位建设、泊位运营等,协同推进洋山区域开发。
做实临沪区域协同发展平台。嘉兴、嘉善、平湖等临沪地区,与上海的合作起步早、基础好,应进一步成为浙沪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一要将临沪区域纳入浙沪一体化规划。研究将嘉善、平湖等地纳入上海城市发展总体框架,联合开展产业、交通、社会等协同研究,推进空间布局、建设运营一体化。二要合作共建临沪城市产业平台。重点推进嘉善临沪新区、平湖临沪产业园、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等承接上海高端产业转移的产业大平台建设,深化对接合作,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着力提升平台能级和功能水平。三要构筑浙沪边界区域科技研发与孵化平台。借助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嘉善科技城以及民营资本活跃等比较优势,积极对接张江、嘉定、漕河泾、杨浦等创新平台及研发机构,打造临沪科创要素集聚、研发与孵化平台。四要完善临沪城市居住和服务设施配套。从大上海区域视角,推进接轨上海的公铁水港立体化交通体系,建设一批中高端居住区,提升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能级和效率,结合打造若干人居小镇、休闲小镇、科研创新小镇等,增强临沪区域功能优势。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