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向国际化经营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十二五”以来,我省民营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释放,国际化经营规模不断增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境。
我省民企国际化困境
民营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程度较浅,国际化水平不高。当前,我省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的进入模式仍以传统的出口贸易为主,通过契约模式、投资模式以及国际战略联盟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较小,民营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深度还不够。
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我省民营企业“小、散、弱”的现象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企业出口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鞋类和塑料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拥有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少,且多数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出口,企业竞争力普遍不强。
民营企业缺乏国际化经验,国际化经营效益不高。对国际市场定位不准确导致盲目对外投资、缺乏制度创新导致对国际市场适应性不足、对国际惯例和相关规范缺乏系统掌握导致频频遭遇法律纠纷和知识产权纠纷等,大大降低了一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效率。
民营企业国际化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尽管我省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尚未构建起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支持和保障体系。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速度慢、企业融资难、经营成本高、海外投资阻滞大等问题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民营企业面临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根据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相关报告,我省2013年出口由于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导致的直接损失额为47.7亿美元左右,占全国直接损失总额的16.6%。除此之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也对我省民营经济产生了重大的不良影响。
进一步推动民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将民营企业国际化提上政府的战略议程。在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应坚持“去中国化”和“中国化”并举。针对我省产能过剩的资源,应当遵循“去中国化”的原则,将其推广到条件适宜的海外市场,实现“本土化经营”。针对我省稀缺的资源应当遵循“中国化”的原则,加大力度引进国外的技术专利、人才等战略资源,以实现民营企业的战略升级。要制定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组建民营企业国际化梯队,分批次、分步骤、分阶段、有条理地推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此外,政府还应当拓宽国际化视野,将国际贸易的重点由传统的进出口贸易转向建立海外生产销售机构、海外并购等更深层次、更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国际贸易形式,推动我省民营企业国际化由浅入深、跨越式增长。
建立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民营企业国际化保驾护航。加强政策倾斜,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海外并购,以打破国际经济技术封锁,实现企业扩张转型。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集群品牌的国际化建设,促进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互动发展。理顺产学研互动落地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地方银行,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设立相关基金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扩大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简化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期限,适度放宽对贷款、外汇、人员出入境、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审批条件等。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培训和引导,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通过高峰论坛、研讨会等形式让企业深刻了解新形势下国际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鼓励企业迈开步伐“走出去”。组织开展系列培训课程,促进企业掌握国际贸易知识和实务,尤其是相关国际惯例、法律政策的普及,并加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完善专业市场网络建设,拓展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渠道。组织社会力量为民营企业国际化建立专门的服务体系,提供投资咨询、培训指导、人才和信息服务等中介服务。
搭建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平台,建立我省民营企业的海外办事机构。在国际大都市和与我省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或地区建立省民营企业国际化办事机构,提供各种信息咨询、同行性研究、培训、研讨会、展览等各种服务,促进这些办事机构与当地大使馆、领事馆通力合作,为民营企业国际化提供海外业务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难题。支持成立海外企业联合会,为企业提供交流协作的平台,促进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分享与信息交流,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国际化经营水平。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