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让独立学院真正“独立”_议政建言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正文内容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让独立学院真正“独立”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4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   字号:[][][]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兴办学形式,为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共有22所独立学院,累计培养学生约31万,正逐步走向独立办学、科学办学、特色办学之路。

现状与困难

规模日渐壮大。全省独立学院招生及在校生数,为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及在校生的三分之一。

布局日渐优化。除衢州、台州、丽水外,杭州有7所,温州、绍兴、嘉兴各3所,宁波、金华各2所,湖州、舟山各1所。

设置日渐规范。对依托母体高校办学、条件比较充足的采取“剥离规范”方式的共6所;对办学条件不足、拓展空间受限的采取“迁建规范”方式的共11所;对条件基本符合的采取“投资主体规范”方式的共4所;转设为普通民办本科高校的1所。

实力日渐增强。新兴特色专业建设,独立学院约占总数的23.7%;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约占总数的11.6%。蓬勃发展的独立学院,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与明晰。一是由于性质不清晰,独立学院尚未列入独立预算单位,资金进出受制严重。二是对各项国家基金和科研成果尚无独立申报权限,对学科专业建设、教改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项目无独立申报渠道,对省科研课题、教学建设项目以及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科技进步奖等无法享有与省内普通本科高校相当待遇。三是教师晋升职称评审尚不能独立申报。四是与本部、地方、市场关系尚未理清,协调好多方关系压力巨大。

办学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从管理体制上看,由于受制于规范设置等原因,省级层面并没有对独立学院具体管理体制进行明确。从母体高校看,多数仍把独立学院作为二级学院对待,掌管财权、人事权等。从独立学院内部管理看,董事会(理事会)虚设,未能履行应有职责,有些母体学校决策机构代行董事会职责,有些母体学校职能部门代行独立学院职能,导致独立学院缺乏应有办学自主权。

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目前,独立学院校园建设投入大、交通费用高、聘请教师费用高。无论是政府交钥匙工程,还是政府与学校共建,独立学院都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困难,其独自承担的贷款资金从1亿元至5亿元不等,还本付息压力大,基本处于“赤字”运行的困境中。

师资队伍建设困难。一是事业编制解决、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家属工作安排等较难落实,中高层次人才引进难。二是高薪聘请人才引进后,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或科研团队,无法产生新的科研成果,自我发展无法实现,人才留住难。三是各层次教师在高强度密集课程安排下成为教学机器,慢慢丧失科研、社会服务等实践机会,人才培养难。

对策与建议

建立健全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省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第26号令,努力做到7个“独立”,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构建“教授治学、行政协调”的运行机制,完善主体管理、多方监督、多头负责的管理制度。

进一步扩大独立学院的办学自主权。一要招生指标予以倾斜。根据独立学院申报并被批准的设置方案和实际招生情况,确定招生指标。二要根据不断上涨的物价和运行成本合理提高学费收费标准。三要通过规范设置的独立学院,向国家教育部积极争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资质。四要支持独立学院开展国际化教育,支持其开展国际交流。

加大对独立学院的政策扶持力度。一要设立独立学院专项扶持基金,根据独立学院不同类型和质量进行扶持补助。二要为通过规范设置验收的独立学院开设独立户头。三要对独立学院的实验室专项经费、项目申报及经费补贴与普通高校予以同等对待,允许独立学院单独参与各类项目的申报,所有竞争性项目对独立学院统一开放、单列指标。

允许多种办学体制、多元办学模式共存发展。为避免民间资本的逐利性,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效益,要进一步借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从办人民满意教育、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出发,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高等教育,允许多种办学体制、多元办学模式共存发展。

努力落实独立学院人才引进的各项政策。一要在将引进的100名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顶尖人才和100个对我省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中,能考虑独立学院的高精尖人才需要份额。二要落实人才引进各项政策,对独立学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尽量给予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编制,对一定层次人才在安家、家属工作安排、津贴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三要在教师晋升职称评审中,对独立学院教师享有与公办高校教职工同样的机会、同等的待遇。要积极推进开展独立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提高独立学院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提升办学质量。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