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报告(蓝皮书)》显示,我省学生视力低下率为71.5%,其中小学生为46.5%,初中生83.5%,高中生92.3%。青少年视力低下不仅是引发多种眼科疾病的重要原因,还影响到国家特殊人才的选拔和国防安全。如国防部对《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中“视力要求”不断降低,民航招收飞行员的视力标准一降再降,从1.0到0.7再到0.5,现在又降到0.3。
青少年视觉健康防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实施《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高水平推进健康浙江建设,呵护青少年视觉健康,正是建设“健康浙江”的题中之义。
青少年视觉健康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眼健康相关政策从制定到落实,缺乏部门联动和专业机构参与。视觉健康预防保健政策不够给力,对青少年的视力健康问题缺乏应对措施,学生视力保健趋于形式化。眼科与视光学科人才培养脱节,配镜和验光技能认证缺乏区分度与专业性,从业人员培训严重滞后。宣传教育不够,普遍存在青少年近视不是病的错误认识,公众掌握的视力健康知识十分有限。
电子产品使用不科学,影响青少年视力发育。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已走进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电子产品本身并无利害区分,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都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盯着屏幕看,刷微信微博、玩网络游戏、聊天、看影视剧,严重影响视力发育。
过重的学业负担,成为学生视觉健康的一大“杀手”。由于升学竞争压力大,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课业繁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双休补习,假期补课,更是助推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挤占了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过少,导致用眼负荷过重。据调查,小学生一天用眼时间一般在9~10小时,中学生一天用眼时间一般在12~13小时。另外,部分学校、家庭的室内照明环境、桌椅高度等方面存在问题,也加重了学生用眼负担。
关于加强我省青少年视觉健康防护的几点建议
加强领导,建立专门机构健全政策体系。一要成立由省政府领导牵头,宣传、教育、体育、卫计、质监等多部门参与的省青少年视觉健康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将青少年视觉健康防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部门责任,实现齐抓共管。二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国家卫计委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和细化我省青少年视觉健康防护政策体系,提高青少年视觉健康防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三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纳入《健康浙江》的考核体系,并将学前教育幼儿、中小学学生近视发病率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考核指标及班主任绩效考核内容。
加强教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按照国家十部委《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精神,教育、体育部门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用课程改变学校,用课程培育学生,实现育人模式的多样化、优质化,让个性化教育落到实处,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两课两操一活动”的时间和质量,拓展学生户外活动的内容与空间。
加强宣传,营造全民护眼的良好环境。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主流媒体制作公益广告,结合“世界爱眼日”等节日开展专题活动,引导家长、社会转变观念,自觉重视青少年视觉健康。卫计部门应制定近视防控指南,组织医务人员指导幼儿园、中小学校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全面普及青少年近视防控和科学用眼知识。教育部门应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从时间控制、内容选择、有效搜集资料等方面引导青少年学会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加强衔接,实施视觉健康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加强视觉健康保障与医疗卫生政策的衔接,将青少年视觉健康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探索青少年视力检查、视力矫正、配镜等服务费用部分列入医保报销范畴。政府部门要加强与专业机构的衔接,设立青少年视觉健康干预中心,为青少年提供用眼指导、视力跟踪监测、视力康复矫治等专业技术服务。实施青少年视觉健康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青少年视觉健康档案和数据库。要加强对3~6岁儿童视觉保护工作,每年由专业医疗机构组织辖区内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筛查。卫生、质检、工商等部门要加强衔接,提高对视力健康服务产业与电子产品行业的监管力度,规范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学硬件标准化管理,落实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新标准,科学、适度使用投影、电脑等电教设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