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业大省,我省近年来连续出台一系列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特别是2016年上半年《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的颁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运行压力。但资本“脱实向虚”、企业“负重难行”的局面仍没得到根本扭转。一方面,政策红利获得感不强烈,企业仍然叫苦不迭,而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表示已竭尽所能。为何两方感受如此不同?带着问题,我们深入企业、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创业创新平台,专题调研了我省(市)企业税费负担现状。
企业反映集中的问题
税费负担仍然过重。54%的企业反映,目前税费负担过重,77%的企业表示最希望国家出台的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是税收减免。税费增速明显快于企业销售增速,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2013~2015年,该区工业企业税费总额(不含“五险一金”)年均增长17.3%,而该区规上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速只有4.3%。
政策碎片倾向突出。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稳定的税费政策长效运行机制。各个部门之间的政策集成度不够,各自为战现象普遍存在,缺少强有力领导机构和政策整合,缺乏完善、系统的企业减负政策“压缩包”。
惠企政策效应不彰。经济新常态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但企业不知情、不会用、不尽享的情况较为普遍。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为例,部分企业反映,实际操作中会计和税收口径不明确,导致享受政策不到位。
企业运营干扰较多。在经济增长低迷、税收增幅下降的环境中,个别部门为了确保财政收入,采取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开展多次税务稽查及纳税评估等措施;其他涉企部门“好心办坏事”,频繁安排调研、走访等活动,变相增加企业心理负担。
服务收费规范不足。部分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行为不规范、收费不合理、市场准入限制等问题依旧存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梳理尚不明晰,市场化运作与政府监管存在“真空”区域。
周边城市先进的经验
减负惠企组合出拳。江苏省拓展失业保险降费政策,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延长执行期限;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江苏省籍货车在省内高速公路行驶,车辆通行费按现行标准优惠10%(我省是优惠3%)。江苏省内各地市都出台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瞄准“减负”重点难点精准发力。
优化部门服务意识。常州市将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纳入部门考核指标,与绩效考核挂钩;明确政策享受操作办法,科技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常州市企业研发费归集操作办法(试行)》,确保“应享尽享”;提高工作考评标准,如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受惠面国家税务总局要求为99%,常州市国税局提高到100%。
减少企业运营干扰。常州市建立涉企稽查调研审查制度。南通市开展柔性执法,对企业违法情节较轻、无主观故意并及时纠正的行为,采取规劝提示、警示告诫等行政指导方式。
中介收费全程监管。南通市物价局清理“涉企收费三目录三清单”;开展“减负助企110行动”;选择25家企业在线上填报涉企缴费数据,设立收费观察“瞭望哨”。南通市规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凡是有幅度的,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确保逐年下降。
意见建议
力争政策宣传“应知尽知”。一是在已出台的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综合性文件基础上,梳理整合所有涉企优惠政策;二是明确创新企业政策落实和企业操作流程;三是加大政策解读力度和范围,注重通过各类网络和社交平台开展政策宣传。
确保政策优惠“应享尽享”。一是建立惠企政策考核机制,将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二是实施动态监控,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能够动态监管的税收优惠享受情况进行及时跟踪,确有遗漏要追究工作人员责任;三是加强税费征管服务,简化审批程序。
减免企业负担“应减尽减”。一是按照“正税清费”原则,清理取消、整合规范现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二是加大企业呼声较高环节政策扶持力度;三是减少对企业正常运行的干扰,学习江苏常州做法,建立涉企稽查调研审查制度,切实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开展柔性执法。
规范中介服务“应管尽管”。一是建立和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二是切实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及收费。三是强化涉企收费动态化监管。建议遴选部分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涉企收费单位,建立三方共同参与的收费情况动态监测制度,实时公开相关数据,及时反馈和处理涉企收费中存在的问题。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