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有关数据显示,我省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超过20%,中学生超过25%,已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亟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重问题轻落实。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强调如何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视学生如何去提高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如何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我省虽然要求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课程计划中,有条件的中小学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指导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但开展正常活动的学校并不多,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重智育轻德育。社会及相关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依然是升学率,衡量教师劳动成绩的主要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比例。一些中学从早上6点半开始早读一直到晚上9半就寝,一天15个小时,中饭、晚饭时间不足30分钟。一些活动课也时常变成文化课,还有基础班、提高班、尖子班和创新班等等,学业成绩优秀者唯恐掉队,学业成绩困难者丧失信心,中小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自卑、自负、自傲心理不断产生。
重学生轻教师。对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和正常的师生关系等方面重视不够。学校承受着社会各界的升学压力,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市区学校教师从早上6点半忙到晚上10点半,周末还不断加班,一心扑在应试上。各种培训、竞赛、课题与职称评审压力,让教师喘不过气来。太多压力很容易让教师拼尽九牛二虎之力后,丧失对教育理想的执著和坚守。
重学校轻家庭。家长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倾向,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家长放任自流、溺爱娇纵、管束严苛、滥施惩戒、强制学习、攀比心强、缺乏交流、奖励不当……导致孩子形成了坏习惯,造成坏影响,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由省政府牵头,协调好教育、宣传、团委、精神文明办等部门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多层次地组织心理学专家和教育学专家团队,开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保健工作的指导。在划拨给学校的义务教育年度经费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保证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及健全心理咨询室、心理档案室建设等。
营造全社会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各部门、社会各阶层要形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营造人人重视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环境氛围,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主流媒体要多开设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栏,充分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统筹各部门力量,组织专业志愿人员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积极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对学校评价倡导质量提高型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在潜力分析评断基础上的目标定位评价,强调学校发展过程中自我发现机制和自我保障机制的建立,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扭转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师和学校、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列入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培训。把建设一支专业化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推动中小学校逐步建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处、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积极创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实践平台。加强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与联系,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强制所有家长参与培训,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积极营造家校共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