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是人类走出大山、离开森林后融入人们血液的记忆符号和宝贵遗产,是现代人拾回记忆、走进森林和回归自然的必经之路。向森林要健康、走古道忆乡愁,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在历史长河里,从久远时空绵延至今的古道,不仅浓缩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更是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兴衰。
资源现状
2015年,林业部门与19楼官网共同开展的寻找“浙江最美古道”活动,征集到48个县(市、区)的古道100条、1500多公里,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积极响应。从征集情况看,我省古道状况岌岌可危,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景观性都在迅速消失。
古道碎片化严重。人为损毁致使古道满目疮痍或整体废弃,被公路覆盖或部分截断、被改造成水泥台阶路面等,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美感。在征集的100条古道中,10公里以下(不含10公里)的就有65条。
自然侵蚀严重。随着村村通公路、山民脱贫下山或外出打工,原先承载着交通功能的古道长期无人行走,那些被磨得光滑的青石渐渐变得寂静荒凉、杂草丛生,作为交通功能的古道基本不复存在,平原地区更是消失殆尽。
人文古迹受损严重。古道沿途的古树、古桥、古庙、古建筑、古村落等损坏严重,许多具有优美景观效果、深厚人文底蕴的古道资源得不到良好的维护和开发,古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难以发挥。
旅游设施和管理缺失。古道大多地处偏僻山区,缺少相应的生活卫生设施,游客带上山的生活垃圾,如食品袋、矿泉水瓶等随处可见。有些游客在山上过夜,砍树劈柴,烧火做饭等,对古道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也对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构成了威胁。
主要建议
开展普查规划。古道的保护和管理涉及林业、交通、文化、旅游、建设等部门,应该明确牵头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在全省开展古道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和保存状况,为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温州市由政府协调,林业部门负责,市县联动普查,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的做法值得借鉴。
实施修复保护。目前,省林业厅已下发《浙江森林古道修复规范指导意见》,省财政厅也安排了少量资金,启动了修复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应进一步加大对古道修复保护的财政投入,重点对路面修复修缮、两侧植被修复和景观改造、服务条件改善、标识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等给予补助。
科学开发利用。古道作为线性文化景观遗产,能把散落在大山中的原始森林、古树名木、高山湿地、森林人家、森林食品和森林文化,以及古村落、古建筑、古桥梁、古庙宇等珍珠串联成线,在局部通过点线结合,形成独特的主题片区。要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向森林要健康 走古道忆乡愁”等活动,引导工商企业和沿途村镇共同开发,提倡跨县域联合建设等。
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古道保护办法,明确古道保护的责任、义务、权益,做到古道保护有法可循。确定重点保护路段,树立古道保护标志。明确古道的保护职责,把任务分解到沿线乡镇政府。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在古道保护范围内开建项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