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政协报 10月15日,《人民政协报》刊发《履职担使命 聚力促发展——浙江省政协助力“十四五”发展记事》。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阶段。浙江省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八八战略”,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履职尽责、实干争先,“浙里协商”以高质实效成果为浙江“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添助力聚合力。
助科技创新
发展质量更高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浙江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民建省委会聚焦“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路径,激发创新浙江新动能”提交提案,建议实施基础学科强基工程、人才引育计划、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提效行动、科技金融精准服务举措,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速“两新”深度融合步伐。这一提案抓住了浙江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被列为重点提案。
今年9月,省委书记王浩主持召开这一重点提案的办理工作座谈会,省直有关部门、提案单位有关同志和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政协委员参加,围绕“两新”融合的堵点难点提建议谈举措,将协商共识转化为行动合力。
近年来,省政协聚焦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发展智能物联和人工智能产业、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召开专家协商会,为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汇智聚力。
“两新”融合,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
浙江省政协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加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等主题开展调研,紧扣扎实推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举行专家协商会,一批高质量履职成果成为创新浙江建设的强大助力。
今年,让省政协委员林东欣慰的一件事,就是他的建议“打通民营企业研究院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人才双向流通的通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浙江启动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改革,推动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院所、平台都能使用,科研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强筋壮骨”。
在政协助力下,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持续转化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浙江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四。
助共富先行
百姓福祉更实
在丽水市庆元县“送科技下乡”活动现场,省政协委员、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的行程紧凑而充实:到百山祖国家公园开展冷杉回归种植项目;向林业单位和农户普及林下经济技术和生态保护知识;在竹制品企业推广竹材加工降本增效新技术……
“帮扶的项目如一粒粒种子,正在当地破土萌发、开花结果。”张建的感慨,正是省政协深化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组织委员专家深入山区海岛县,开展送文化、卫生、科技、教育、法律、体育“六送下乡”的生动缩影。
省政协深入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理念,扎实开展“协力共富”行动,推进委员联系群众多样化经常化,助力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如何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浙江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
聚焦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省政协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围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美丽乡村等开展民主监督。委员们把实地监督与线上监督、“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助推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
推动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内容,要从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就业、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省政协民生协商会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作为协商议题。
对协商提出的意见建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吸纳。浙江出台《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妇幼健康能力建设;《浙江省就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其中多个条款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护航,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中,山区海岛县、农村农民是重点难点。
省政协围绕“推动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山海协作大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等主题召开专题协商会,开展“民生协商议事”系列活动,助力念好新时代“山海经”。
既要高质量发展,也要高水平保护。聚焦高水平生态省建设,省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围绕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开展专题协商;紧扣推进“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深入调研;就打造全域幸福河湖推进美丽浙江建设等开展委员视察考察。
浙江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13年提升。截至2024年,浙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连续24年、40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21年的1.96缩小至1.83,共同富裕成色持续彰显。
助改革开放
“浙”里活力更足
“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浙江的活力,源于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持续优化良好生态。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2025年,浙江明确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作为省政府的11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通办”。
紧扣这一重要部署,省政协围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调研,赴多地走访民营企业,通过“浙江政协·掌上履职”平台网络议政,并举办政企协商会。
近年来,省政协还聚焦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等持续开展专题调研与协商,为营造更优发展环境鼓与呼。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浙江东向依港出海、西向依陆出海,有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独特区位优势。
省政协组织保障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就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贸易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交提案和建议,助力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新一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获批实施、金华(义乌)正式列入全国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开放的深度,离不开合作的广度。为进一步拓展“朋友圈”,省政协主席廉毅敏率团赴香港、澳门作“同心汇”宣讲,开展系列团结联谊活动,推动浙港、浙澳共谱合作新篇、共享发展机遇。此外,省政协还围绕“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浙江现代化先行大局”“发挥海外侨胞优势作用 推动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等课题开展调研,不断画好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
助文化兴盛
精神力量更强
浙江,既是经济热土,也是“文化名邦”,拥有“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
如何将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通过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生发出绵绵不绝的创造力?省政协长期关注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围绕“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展开专题调研。
作为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保护范围广、难度大。调研组认为,保护遗迹,不仅仅是修缮建筑的外在躯壳,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灵魂,让古老的运河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这一履职成果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大运河临平段通过生态修复与文化场馆建设,打造生态与文化融合的绿色动脉;京杭大运河杭湖游线启动试航,这是时隔30年后,民众再次可从杭州坐船去湖州。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让历经时光沉淀的历史经典产业真正“活起来”“强起来”“潮起来”,省政协举行专家协商会,围绕“推动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创新发展”展开热烈讨论。
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省政协把打造高水平文化强省列为年度重点履职议题,举行常委会会议开展协商。
在协商过程中,委员们结合调研实践与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进一步丰富手段,推动文化基因解码和价值挖掘,赓续历史文脉;建设均衡可及、量质并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出一批展现中国气派、浙江韵味的文艺精品力作,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在省政协的持续推动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的文化建设呈现出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在全国首创的“文化特派员”制度,搭建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顺畅通道;歌剧《红船》、越剧《我的大观园》等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不断涌现……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浙江历史文脉擦亮新标识,文艺精品创作结出新硕果,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新阵地,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跃升,省政协以实际行动助力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
凝心聚力促发展,笃行实干谋新篇。在迈向“十五五”的新征程上,浙江省政协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发扬优良传统,担当政治责任,夯实“同心向党”根基,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