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4日,省政协举行第36次“浙江政协·民生论坛”,围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协商议政。17位省政协委员、7位界别群众代表以及2位县政协主席在会上建言。现辑录现场发言要点。
据联谊报
张飞联委员:让农技人员有更多的继续教育途径

建议建立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制度。一是充分发挥高校优势,采取委托培养方式,通过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等途径,使基层农技人员完成学历教育;二是多途径筹措建立专项资金,长期支持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技术培训和科技活动;三是政府搭桥,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定期到科研机构和企业参观、学习、培训与实践的制度。还要改革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纠正农技人员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
施妙方委员: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发展配套制度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一要有“人”,就是要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二是要有“平台”,要加大投资,通过项目建设来推进农业发展;三要分类指导,提高农业项目科学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此外,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在待遇等方面建立配套制度,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包括竞争环境、信息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环境。
王珂委员:农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农业是转型升级、未来发展的方向,农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从效益农业到生态农业到休闲农业,当前要围绕新的需求做新的工作。农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要更加综合、融合,不能单打独斗。所有目标都是要由人来实现的,要让从事农业科技的人员有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农技人员要与农民协会等相关行业协会融合互动,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此外,还要发挥信息的作用,提升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赵洪委员:重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建议政府重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近年来,每一次的人员编制调整,我们农技中心的编制数只有减少没有增加。目前,我们单位已满编,导致中心没有招人余地,且人员老化明显。目前我们中心50周岁以上人员超过三分之二,5年内退休人员达到二分之一,老龄化、农技人员青黄不接现象十分突出。
王强委员:农业科技推广要向产业链后端延伸

当前,一旦出现某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只要一句话或一个视频,就会毁灭整个产业。由此可见,在农业生产之后的农产品消费阶段,面向消费者开展农业生产过程特别是农业科技宣传,非常重要,仅由科协来抓是不够的。建议农业部门加强农业产业链后端的科技推广工作,将农产品消费环节的科普宣传纳入科技推广范畴,让消费者理性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业产业良好发展。
金莉委员:发挥农村土专家作用

建议农技人员定向委培生在校学习4年时间,不占用单位编制名额。
为解决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短缺问题,建议充分发挥农村实践里出来的土专家的作用。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问题,建议建立政府津贴制度,对长期在基层、确实有贡献的在岗农技人员给予补贴。
张拓原委员:多学科融合支撑农业发展

我国现在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如果能够融合起来支撑农业发展,可以让农业发生重大突破。如信息化,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传统农业的分界,如林业、农业等分界要打破,由专门的部门来统筹。在现有条件下,要加快研究多学科融合的方案,如由哪个部门牵头把多学科统筹起来。同时,资金、科技等政策,也迫切需要整合起来。
潘秋梅委员:成立乡镇农机维修点(站)

农业迫切需要科技,如无人喷洒农药机、收割机等,通过机器换人效率非常高,但在农业科技推广和使用的实践中,碰到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如农业机械化日常使用时,没有专门的维修点。建议在乡镇成立农机维修的点或站,配必要的农机专业人员,解决农企存在的实际困难,或者定期对农机实用人才进行培训。
陈晓明委员:农业科技研究要接地气

农业科技研究要精准服务,接地气,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临安山核桃树近年来经常暴发干腐病,致使山核桃树成片干枯或腐烂。当地政府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攻关治疗,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建议各地加大类似的集中攻关力度,保障农民增收。
洪一舟(龙游县政协主席):加强县乡两级农技队伍建设

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针对现有县乡两级人员短缺、年龄老化的问题,加快改革配套。现代农业要靠现代农民来进行,要高度重视专业大户的技术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进一步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发挥体制内的作用,激发体制外的活力。
王根连(界别群众代表):培养多学科综合性技术人员

现代农业发展要规模化、产业化,必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稳定、健康、持久。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人员。要避免外行管内行现象,此外,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问题要引起关注。
肖强(界别群众代表):建立源于农民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

西湖龙井茶核心区于2010年组建了一村一名茶树植保员的茶园农药减量施用技术推广方式。8年来,西湖龙井茶核心生产区茶园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一半有余,西湖龙井茶产品农药残留抽查合格率连续4年达到100%。建议借此案例,探索建立覆盖我省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符合农业生产技术特点的科技推广模式,并出台相应政策。
吕伟德(界别群众代表):推动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农业实时传感数据是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基础,要从“头”做起,踏实做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要建立支撑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的农业物联网人才体系,建立智慧农业园区物联网技术应用长效评价机制,加大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
张正煜委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要大力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银行贷款、土地、税收等方面重点倾斜重点支持,要加大财政支持补助力度,强化金融支持,注重标杆示范,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院校建立合作共赢关系,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引导新型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出。
林华委员:完善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工作

当前,农技人员按照级差设置技术职称岗位,不少人由于岗位职数少长期无法聘任,影响了干事的动力。建议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和属性,对农技人员实施分类评审。考虑到农业的基础性与公益性,建议提高基层一线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拓展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同时,继续实施评聘分离政策,加强聘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在岗位聘用中实现能上能下。
吕晓男委员: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大数据平台

要充分利用浙江具有优势的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农口的信息资源,建立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的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平台,把全省优质的种子、种苗,先进的种养技术,及时的气象报告等进行有效整合,让信息能及时地推送给广大的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大数据平台也要能及时推广高校的教学、研究成果,让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共享成果。
程雅锦委员:培养安心农业一线的专精人才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一定要打通第一、第二产业,链接第三产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农业应用人才,还有生产技术人才。我公司是省农业骨干企业,成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院所合作等方式进行技术人员的培养。农业企业的发展最终要靠农业技术人员的核心作用,建议政府对进入农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在资金等方面给予补助,同时在学校时期就注重培养能走进企业、安心基层的专、精人才。
孙崇波委员: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设

建议各级地方财政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集自主创新、集成示范、应用推广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设置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在省内围绕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在每个领域重点建设3~5个科技示范基地,起到展示、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自建,并引导社会资源参与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采取先建后补助的方式加以鼓励。
鲁成银委员:加强新农人培训

当前,对新农人的培训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有待改进。一是培训的内容不宜太泛,题目不宜太大,培训内容要具体,要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二是培训期间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实习,而不仅仅是参观。
建议围绕浙江历史经典特色产业来梳理我省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上的短板,做好顶层设计,围绕主导产业来打造品牌。
肖建中委员:加快推进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当前浙江的土地流转率是53%。这53%流转土地的产业变化是非常大的,很多转向休闲业、采摘业,向三产服务业发展。当前的农技推广人员一般关注种、养方面,三产方面的知识有欠缺。此外,如何利用互联网经营农业,对一些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来说,种植技术不是第一位的,政策方面的了解反而更加有需求。建议政府搭建平台,推进“1+X”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模式的健康发展。
楼永志委员:抓一抓种子种畜方面的科技攻关

农产品好坏主要看品质和价格两个方面。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的一大关键问题是种的问题。如我国的五常大米很好,也只要20元一公斤,与日本大米100元一公斤相差太远。建议我省大力抓一抓种子(苗)、种畜(禽)方面的科技攻关。
何全根(嘉善县政协主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针对性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重点内容要作调整,要推广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和效益。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重点对象要更精准,紧紧抓住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及农业服务主体三个重点来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还要用好农业“土专家”,连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金银燕(界别群众代表):建设农业综合服务组织

建议建立以品种为抓手,以种植大户为依托,有农技人员参与的农业综合服务组织建设。政府要在一定种植面积内安排建设服务组织,通过向服务组织购买服务,让服务组织引领和带动农户使用,分享农业新技术。在资金方面,要安排支持政策、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支持服务组织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建设。还要对县级以上农技人员在服务组织内的作用进行考核,作为晋升与职称评定的依据。
冯发财(界别群众代表):保住农技推广队伍

我一家三代都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当前,农技基层推广人员青黄不接,建议出台政策,保住这支队伍。当前农技中心要防止行政化,让农技人员把精力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要出台政策,保障农技工作人员的经费和职称聘用岗位缺少等方面的问题。
李璐(界别群众代表):加大“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现阶段,通过“互联网+”带动的农产品产销体系应用还不够广泛,建议通过以下三方面助力更好发展:一是加大农村农业“互联网+”仓储、物流建设,实现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二是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溯源追踪体系,有效提升老百姓们“舌尖上的安全”;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引导现代农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应用。
陈秀宽(界别群众代表):将标准化作为农技推广应用的重点

建议将农产品的标准化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重点;标准化是农业产业所有科技的集中体现,是农业科技的结晶;农民只要按照标准化去生产,就是掌握了农业科技技术。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