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次民生论坛现场发言要点_政协要闻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要闻 >>正文内容
第38次民生论坛现场发言要点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4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时间:2017年10月01日 版面: 字号:[][][]

编者按:9月25日,省政协举行第38次“浙江政协·民生论坛”,围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协商议政。15位省政协委员、5位界别群众代表以及2位县(区)政协主席在会上建言。现辑录现场发言要点。 

 

 

据联谊报   

 

张正煜委员: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统筹协调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承担相关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带来的行政资源浪费。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在推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用好现有设施,杜绝外包私用,防止其变成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等低俗、有害文化的传播基地。还要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完善社区文化宣传网络,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

 

吕玉茹委员: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品牌

 

各社区居住人群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要对各社区进行科学分类、分别指导,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品牌。各社区可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着力在“社区文化+”上下功夫。如社区文化+文化遗产;社区文化+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志愿者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育。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对现有成员加强在职培训,同时,从政策上鼓励相关院校学生、相关院团的文艺和体育人才投身社区文化建设。

 

俞建民委员:引入市场机制

 

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政府有限的资金应该投到关键处、抓住要害,主要抓专业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同时政府还应大力引导培养社区文化市场,这个市场的规模其实非常大,建议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让第三方机构参与进来,一方面可缓解人员紧缺问题,另一方面可让社区文化建设“活起来”。 花个五年十年,把这个市场培育好了,能真正对我们的社区文化、文化大省建设起到引领、杠杆作用。

 

金永玲委员:成立社区艺术家志愿者艺术团

 

建议在民政厅注册成立社区艺术家志愿者艺术团,把那些在琴、棋、书、画等各方面有专长的退休人员和有专业特长的有闲人员组织起来,相关部门适当地给这个艺术团一定的经费。这样一来可以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员不够的问题,二来也可让这些艺术家发挥余热。可参考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社区需要什么专家,通过网络进行对接,由艺术团派相应的专家定期对社区相关人员进行专业辅导培训。这件事如果操作得好,可以让政府花小钱办大事。

 

王敏委员:将市民文化广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我上周就社区文化建设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一些社区特别是老城区的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比较滞后,不是陈旧,就是很小。此外,室外市民文化活动广场缺乏是居民反映最多的问题。由于场地缺乏,一些居民跳舞健身时引发了不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建议加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社区办公用房应尽量节省空间,让更多的设施面积用于公益性文体活动。同时,将市民文化广场纳入到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在城市建设中有效合理布局,科学设计建设、科学管理、合理使用。

 

毛新宇委员:与时俱进提升群众参与度

 

社区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贴近老百姓,提升群众参与度,可从公德文化、生态文化入手,如合理停车、垃圾分类、文明丧葬等具体问题,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从科教文化入手,如消防安全、心肺复苏急救培训等,培养安全意识。近年来,一些小区的外国居民比例开始增加,需要注意的是,社区的国际化不能走偏,我们的国际化应该是以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为主导,着重在于拓宽国际视野,展示国际胸怀,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给外籍人士,而不是体验外国元素。

 

裘小玲委员: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创新

 

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载体。这里的社区文化应是“大文化”内涵,不仅仅包括阅读、文艺等方面,还应涵盖体育健身、科技普及、生活美学、邻里互助、社区矫正、社会公益等多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要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暖心”“以文扬社会正气”“以文提百姓素质”等诸多目的。要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进行创新,在绩效评价时,给基层留有更多发挥空间,少规范动作,多自选动作。

 

徐继红委员:培育志愿者和义工服务队伍

 

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已形成了一个吸引民间资金进入的市场,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将有限的资金投在民间资本不愿意去而社会又需要的地方,如平安社区、文明社区、田园社区的打造等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如在一些高档小区放露天电影,不如免费送电影票更实际。要注重培育志愿者服务和义工服务队伍,建议建立违反交通规则到社区做义工抵冲处罚的机制,或借鉴欧美国家,推进社区发展公司、社区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

 

钱志远委员:建立社区间文化交互中心

 

人群的文化认同感需要活动来强化,而活动开展需要场地、设施和专业人才的保障。志愿者是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要发挥上至白发老人下至中小学生的作用。除了在社区中建立文化中心之外,也可在几个社区之间建立一个文化交互中心。如温州的城市书房,24小时开放、面向所有人群免费借阅;湖州安吉的4个城市书房,场所由博物馆、社区、主题酒店等免费提供,既能节省资金支出,又能合理利用区位优势,让老百姓有交流、参与、提升的机会。

 

徐建华委员:社区文化建设需强“魂”健“体”

 

“魂”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体”指的是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社区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繁荣基层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社区文化建设要寓整体公共文化建设之中,贴近主体、突出内涵、创新方式,既要防止空洞教育,也要防止纯娱乐化。社区文化建设还要寓社会民生服务需求之中,寓城乡基础建设总体规划设计之中。

 

铁建设委员:社区文化建设应回归本源

 

社区的概念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英语的基本概念是交流,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流然后形成一些共同的东西。然而,我们往往仅仅将社区理解为区域,没有真正抓住社区的本质。社区是一部分人的共同体,要关注这部分人的利益和诉求。社区文化建设要回归本源,关心社区居民需要什么,他们的共同诉求是什么,然后根据诉求去做文化的传播,最后的目的是通过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形成邻里和谐的关系。

 

辛薇委员:让政府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政府部门要完善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考核评价方式,除了自上而下的考核以外,还要关注群众的满意度测评。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改变重迎合轻引导的现状,不要千篇一律都是棋牌室,要结合区域特色、群众偏好加以引导提升。要关注文化设施不足与闲置的现状,在不少社区,一方面群众觉得服务场所、活动设施少;另一方面仅有的设施和服务却少有人问津。可见,社区文化建设也有供给侧调整的问题,要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让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罗红英委员:将党建和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建议将党建工作和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建立社区文化宣传员志愿者队伍,缓解社区行政管理人员不足、资金不足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社区、街道要起到牵头协调的作用,发动企业年轻党员充当社区志愿者,使社区文化拥有年轻人的活力。建议将评优评美评品牌活动和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生动地结合起来,这也是一种正能量的宣传。还可借鉴杭州滨江的实践,发挥各民主党派成员的力量,同时调动新阶层人士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陈立旭委员:“建管用育”一体化形成长效机制

 

房子修起来,牌子挂起来,只是文化礼堂建设的第一步,关键还是要用起来,让群众愿意来、喜欢来。农村文化礼堂要“建管用育”一体化,形成长效机制,让文化礼堂成为永不谢幕的 “村庄会客厅”。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员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岗位等方式,确保每座文化礼堂都有专人管理;另一方面,要引导鼓励高校学生、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等到文化礼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为文化礼堂注入鲜活血液。

 

范柏乃委员:六个方面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加强社区文化的科学因素,通过场所设计中的概念、元素、标识运用,提升社区文化场所的环境质量;加强社区志愿组织建设,如动物关爱组织、参政议政组织等,提升社区文化活力;加强社区文化的民主参与建设,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作用,提升社区文化的民主管理水平;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党建工作,强化先进文化价值引领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的制度建设,强化社区文化的保障功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绩考核,提升社区文化的发展动力。

 

赵建峰(嘉兴市南湖区政协主席):注重群众实际需求

 

南湖区作为嘉兴市主城区,到2016年底农村文化礼堂已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文化家园建设从2015年起率先在全国试点,到今年底,覆盖率将达到85%。针对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议继续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整合政府相关部门资源解决基层土地、资金等具体问题,确保基层文化阵地良好、长期运行。研究完善考评体系,在综合考评指标设计上,注重群众的实际需求,突出内涵和效果,不要在硬件上设置过多硬性指标。

 

华治武(遂昌县政协主席):发挥草根达人作用

 

遂昌是山区县,虽然近年来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但是受资源条件制约,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层次不高的问题,如以文化活动代替文化建设,以小文化代替大文化,队伍建设势单力薄等。建议抓基础,加快阵地建设,新建小区要同步建设文化中心,农村要继续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要强队伍,在加强专业、骨干人才队伍培训的同时,强化扶持业余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文化能人、草根达人、热心人士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石婷婷(界别群众代表):老城区社区组团建文化设施

 

社区文化建设行政管理机构太多、太分散,建议相对集中,形成合力。老城区土地金贵,没必要每个社区都建文化设施,可以几个社区组团建。建议政府投资的公共文化设施可属地管理使用,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主动将社区文化与属地的企业文化、商业活动融合起来。社区文化建设应考虑中青年的文化兴趣爱好,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

 

孙秀明(界别群众代表):建立需求反馈机制

 

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这种模式内容相对单一,无法完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导致活动参与度低。建议建立需求反馈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或文化产品的广度与内涵,激发居民对文化需求的内在渴望。如对社区内包括外来务工人员、青少年、残疾人等在内的特殊群体,应强化服务意识,考虑其特殊需求。

 

张碧薇(界别群众代表):搭建沟通交流展示平台

 

建议建立文化共建共享机制。共享社区内老年大学、楼宇大厦等辖区单位的场地、设施,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好的文化服务。社区老百姓多才多艺,在把居民“请进来”的同时也要推动他们“走出去”,建议搭建“文化论坛”这样的展示平台,给老百姓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

 

周晶晶(界别群众代表):整合利用辖区企业文化资源

 

我所在的社区,企业众多,可以整合利用辖区丰富的企业文化资源,搭建一个企业与社区、职工与居民之间文化共享、共通、共荣的桥梁。目前以民政为代表的各类政府部门购买服务逐渐倾向于“项目化”,文化建设的主角也逐渐向社会组织倾斜。建议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对“项目成果斐然”的社会组织负责人提供一定比例的奖励金,调动企业文化人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鲍颖(界别群众代表):加强家风家训传承

 

我们社区文化硬件设施到位、活动丰富,群众参与度很高。如赠送腊八粥、邻居节拿手菜比赛、健康知识讲座等,居民觉得很温暖、有针对性。一点建议是,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社区文化建设可将家风家训的传承纳入其中,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代代流传下去。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