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召开的省政协十二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和省委部署要求,围绕省委重大决策开展专题政治协商。8位省政协常委作大会协商发言。本报摘编如下:
据联谊报 鲍虎军代表教科卫体委员会发言: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
人才强则创新强。对照“重要窗口”建设要求,我省要建成全球高端创新人才蓄水池,还需从四个方面破题:一是高能级平台偏少,“蓄水容量”有待加大;二是高端创新人才结构与我省产业规划还不匹配,“蓄水引流”导向有待清晰;三是引才育才机制不够健全,“蓄水质量”有待提升;四是人才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蓄水环境”有待优化。
为此,建议:
加强筑巢引凤。以高等院校为重点,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国际战略科学家、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及科研团队。以科研机构和平台为重点,加快引进培育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大力引进培养一支产业技术研发人才队伍。
明确引才方向。聚焦我省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与之相匹配的国际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方向。建立相应的人才库、企业库、项目库和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清单等。在省级统一规划下,各地大力支持本地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的高端人才引进。
健全引培机制。探索市场配置海内外人才资源新机制,建立多学科交叉培养机制,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强化政策支撑。破除政策壁垒,增强统一性和吸引力;实行分类施策,采取“一人一团队一政策”,实行个性化的全过程全周期跟踪支持政策;加大个税补贴;强化综合服务,高标准推进人才服务综合体建设。
贲圣林代表经济委员会发言: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
我省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窗口”,必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围绕传统特色产业,实施“强链工程”,推动产业高新化。发挥领头雁作用,以龙头骨干企业牵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固化和提升产业链优势产品,形成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挥排头兵作用,以冠军企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更多企业从被动的追赶者,成为超越追赶的领先者。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数据标准化—协同制造—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选择重点优势产业,实施“补链工程”,推进产业集群化。做好“通讯录”,全面查漏补缺,针对十大优势产业链,逐个落实产业规划、支持政策、专家团队等相配套的推进体系。引领“新基建”,开展错位竞争,加快建设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
瞄准全球高端产业,实施“建链”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我省应紧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前沿新材料等高端未来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努力抢占制高点,搭建开放创新平台,未雨绸缪谋划应对。
切实强化精准对接,优化“两链”生态圈,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依托“政产学研创投”,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的“浙江模式”;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契机,推进区域产业创新一体化进程。
陈浩代表工商联界别发言:充分激发民营企业活力
为更好地激发民营企业主体活力,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助力我省“重要窗口”建设,建议引导企业危中抢机,增强发展新动能。抢抓“新政策”机遇,变政策红利为发展活力。抢抓“新投资”机遇,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浙江数字经济高地优势,在5G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抢抓“新发展”机遇,危中寻机、危中抢机、化危为机。
发挥浙商主体作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立足国内大循环,支持企业深挖国内市场,推动浙商卖浙货。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防范化解贸易风险。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企业发展核心动力。引导企业加快创新赋能。支持企业以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使用,加大数据、研发等公共平台向企业的开放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加快实现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提升全行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加快产业链培育,强化企业梯队培养。开展“大手拉小手”行动助推标志性产业链培育,探索省领导挂帅“链长”机制。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应以超常规力度做好三个“进一步”工作:一是进一步放大惠企政策正向叠加效应;二是进一步缓解融资难题;三是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
徐燕峰代表民盟界别发言:加快培育产业数字化人才队伍
聚焦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面对建设国际一流的数字经济科创高地的战略目标,建议如下:
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导向。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创新载体建设,超常规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领域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招引及培育一批企业首席信息官(CIO)、高级软件工程师、计算机应用专家、系统分析员等紧缺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
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当前,建立实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和人才培育基地,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操作,培养一批“数字工匠”“优质工程师”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着眼长远,建立有发展导向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政企共享”人才管理机制。理顺数字经济人才管理机制,按照数字经济实际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做好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等工作。建立数字经济人才共享机制,完善现有、重点引进、企业所需等人才数据库,实现政校企间的人才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打造“知才善用”人才发展生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开设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建立高技能人才直评制度,制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认定办法。营造优良的人才服务环境,解决人才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知才善用、人尽其才。
方向明代表九三学社界别发言:高起点打造创新策源地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应聚焦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台与全省“创新策源地”相匹配的政策措施,使之真正成为我省“面向未来、决胜未来”和培育世界级科创成果的基地,助力“重要窗口”建设。
营造有利于科研院所集聚效应发挥的环境氛围,打造成果转化生态圈。激活现有科研院所资源,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创新载体协同共享,深度推进产学研协同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行业共享专利池,打造从招商、育商到扶商的服务链,形成科技成果快速集聚、高效转化的大环境。
健全适应新时代双创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创新特区”。做好“区域融合”文章,全力抓好西湖、余杭、临安三区的大走廊区域内部形象统一、政策统一、产业分工,统筹三城产业规划,推动融合发展。做好“市域联动”文章,实现错位发展、联动互补,推动形成市域创新群落。做好“辐射带动”文章,探索科学合理的产业化合作模式,在制度层面协调好大走廊与产业化区域的利益关系。
出台针对性措施突破人才引进培育瓶颈,打造人才高地。多措并举解决人才住房问题,出台高端人才个税返还政策,远近结合妥善解决人才子女就学问题,强化配套建设缓解生活出行难题。
裘云庆代表医卫界别发言:建设生命健康科创高地
优化医药科技创新生态,以新技术带动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创造新业态、引领新经济,对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至关重要。
围绕“政策链+要素链”,营造“化学融合”的创新生态。营造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协同环境。营造孕育创新主体的高效孵化环境,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增强专业机构等的配套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营造鼓励创新试错的社会人文环境。
围绕“技术链+服务链”,做强“创新策源”的平台生态。建设创新研究平台,加大“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建设创新技术平台,促进医药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医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围绕“创新链+价值链”,优化“人尽其才”的人才生态。加大领军型人才引进力度。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动力,在绩效工资、所得税返还、创新成果变现等方面进行政策突破。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新时代“药匠”。
围绕“信息链+产业链”,打造“集群互补”的产业生态。推动我省“互联网+”与生命健康两大科创高地相互打通、支撑攀高,将生命健康产业打造成我省高质量发展的“二号工程”。大力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和医药企业“凤凰行动”,补上短板。借力“三医联动”,使医疗和医保分别成为医药创新的源动力和支撑力。
刘净非代表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发言:高水平推进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
建设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是我省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和“牛鼻子”工程。对标对表“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建议: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努力实现建设矛调中心“三个转变”目标要求,着力建设一支素质良好、数量足够的基层调解员队伍,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作用,推动“两代表一委员”、专家、乡贤等社会力量常态化参与,推进网格员队伍由“乡管村用”向“县管村用”转变。
明确中心定位,发挥平台作用。进一步明确矛调中心既是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又是社会治理事件处置平台和社会风险研判平台,加强对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建设的指导,加强对平安建设和安全稳定形势的研判,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新路、创造经验。
坚持统分结合,健全运行机制。落实全省矛调中心建设工作指引,明确省、市、县三级统筹协调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压实县级主体责任,推进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打破数据壁垒,加快系统集成。以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为突破口,谋划实施支撑全省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数字化建设重大项目。集成相关信息系统,把矛调中心打造成集线上流转办事、分析研判、动态管理、调度指挥、预测预警、精准决策于一体的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大脑”。
胡伟代表致公党界别发言:奋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浙江样本”
乡村是浙江打造美丽中国样本的金名片。对标我省“重要窗口”建设的新目标新定位,以整体化视野将美丽乡村建设从点线向全域拓展,实现“盆景”相连成“风景”、培育成“风尚”,建议:
以规划标准为“准心”,科学布局。强化规划引导,明确各县(市、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定位,高质量编制规划方案,完善配套制度。强化专业指导,各设区市组建专家顾问团队,深化前期调研,加大审核力度。强化特色倡导,坚持“一村一规划”,打造全域美丽景区。
以产业振兴为“中心”,精准发力。激活生态资源禀赋,着力发展“运动休闲、民宿经济、民俗文化、康养产业”等美丽经济。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
以组织建设为“重心”,强化支撑。强班子引领,配强乡村干部队伍。强文化滋养,加强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继承发扬,加快农村文体设施建设改造,加强文明村民培养。强数字赋能,全方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以人才队伍为“核心”,修炼内功。打通本土人才成长通道,打造浙江“三农”培训专业品牌。打通乡村人才招引通道,进一步拓展平台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人才认定评价机制,开展乡村人才申报认定,创建乡村人才数据库,每年定期发布乡村人才工作蓝皮书。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