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心苑 博物馆
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记录城市的发展
见证历史的变迁
每个博物馆都有镇馆之宝
兼具文物价值、艺术价值
收藏价值、史料价值
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
是进入博物馆不得不看的珍品
镇馆之宝
录白告身
录白敕黄
录白印纸
……
这就是
武义的传奇 浙江的宝藏
更是国之瑰宝
武义博物馆镇馆之宝
南宋徐谓礼文书
今天
让我们跟着
武义县政协副主席董三军
一同舒卷品读徐谓礼文书
走进充满动人细节的
文书世界!
导览委员
董三军,武义县政协副主席,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
徐谓礼(1202—1254),字敬之,武义县人,南宋时官至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州。
南宋徐谓礼文书,是目前中国国内出土的最为系统完整的宋代“官员档案”,它完整地展现了南宋一个普通官员从低层到中层的仕宦履历和官场百态,真实地反映了南宋文官制度和政务运作情况,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意义,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文书共17卷,总长32.2米,宽0.39米,载文二万三千余字,由“录白告身”“录白敕黄”“录白印纸”三部分构成。
“录白”是指将代表个人身份的官文书,依照原文格式抄录副本。这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抄录的,必须通过合法书铺,还要有官方认证流程,然后才可以作为官方副本。
“告身”,是南宋官员阶官的“任命状”,由三省宰执签署;“敕黄”,即官员的“差遣委任状”,由尚书省签发,用黄色绫纸书写,故而得名;“印纸”,则可以理解为官员的“业绩考核表”。当时,官员上任,由上级部门颁给一张印纸,记录着该官员任内的考核内容(称为“考课”),作为日后考核的依据。
走进武义博物馆内的文书原件陈列室,近100平方米的空间里,10多卷文书整齐有序地摊开摆放于恒温恒湿的展示柜里。虽然纸张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发黄发黑,但字迹清晰,纸质上乘。
这纸珍贵的文书背后还与一起惊天动地的系列盗掘墓葬案件有关。
2011年2月,几张神秘的照片在金华市武义县的古玩市场上流转,很快就引起了时任武义县博物馆馆长董三军的注意。
“当我看到这个照片之后,直觉告诉我,这不像是仿冒的,特别是有些内容学术性较强,是宋代一些官制的东西,所以我就产生了怀疑。”董三军马上邀请专家协助分析照片上的内容。
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研究分析后,照片上的文书最终被确定为真迹。
这些文书从哪里来?为何会以照片的形式在市场上出现?董三军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2011年3月,武义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始秘密侦查。当时唯一的线索只有一张照片,为了找到更多线索,董三军多次走访古董市场,认为这件文书应该出土于武义县城近郊古墓。顺着这一线索,专案组逐渐锁定了目标人物。
2011年12月28日,就在盗墓者急切希望将文书出手的时候,专案组果断出手,成功抓捕了程某等几名犯罪嫌疑人,搜获了分藏在几个地点的文书。
据盗墓者交代,2005年4月,他们在武义县龙王山盗掘了一座南宋古墓,17卷文书被悉数盗出。懂得一些文物知识的程某知道,17卷文书必须完整保存才有价值。于是,他便用真空包装袋,将文书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起来,藏在柜子里,拿出来卖的其实是文书的照片,碰到感兴趣的人才会带去看实物。
但是,这些文书一存就存了6年,因为它实在是太完好了,很多人都觉得是假的,甚至有人买了还来退货。
纸质的徐谓礼文书,为何能在墓中留存近800年而不腐烂,并且被盗墓贼盗挖出来保管了五六年后仍然字迹清晰?
其实,这与宋代的墓室追求密闭、坚固、深埋、防腐等特点有关。
徐谓礼墓的坚固程度超出专家们的想象,当年发掘墓室时,需要五六人用撬棒和粗大的木棍,才能把覆盖在墓室上的石板撬开。墓穴内部,得用电钻才能凿开。换句话说,文书被盗之前,处于一个完全密闭的环境之中。
徐谓礼墓是用三合土填筑,石板密封,棺木保存完整。文书原本卷成一轴,装在一个金属容器里,容器外面蜡封,然后置于灌满水银的棺木里。
董三军说,如果墓室当年没有被盗,就算再过十年一百年,文书也不会腐烂。
徐谓礼文书为宋史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果你对它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武义博物馆实地一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