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浙江答卷
省政协围绕“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开展专题协商
据浙江日报 二十载山河为证,二十年初心如磐。2005年,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之江大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从此翻开崭新篇章。浙江不仅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省,还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生态产业增加值占比显著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40年稳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为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今年以来,浙江省政协组织课题组,召开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并赴湖州、衢州、台州、丽水等地实地调研。7月22日,省政协召开十三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围绕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开展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围绕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培育生态经济动能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数字赋能
擦亮鲜明生态底色
20年来,浙江人民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升生态优势、接续培育生态文化,一幅绿水青山、如诗如画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前不久,全国首个“生态共治中心”在湖州安吉诞生——人机AI巡航、林长智保等10余个专业平台融合成“生态共治大脑”驾驶舱,实现对“林、气、水、废、矿”问题智能研判、综合处置,让每一片山林都能实时尽收眼底、全程守护。
这种以高科技构建起来的“人防+技防+智防”三防体系,正是浙江发挥自身优势,以数字赋能精准防护的生动实践。丁晓燕常委代表九三学社省委会发言建议,坚持以数字政府2.0赋能提升污染治理监管水平,健全“天空地海”监测监控网络,综合运用AI模型、卫星遥感等监管手段,提升精准发现问题和高效闭环处置能力,构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生态环境数字化监管模式。
从精准防护到整体提升,从数字治理到系统修护,浙江不断迭代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徐燕峰常委代表民盟省委会发言提出,在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健全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监测全覆盖;同时,建立全域覆盖、动态感知的智慧网络,尽早实现全省域环境监测信息及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的共建共享,提高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成效监测及评估的科学性、可靠性,为美丽浙江建设擦亮鲜明生态底色。
立足生态保护,嘉兴平湖市独山港镇建立海陆联动的产业体系,金华东阳市南马镇主动对接金义都市新区、融入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舟山市普陀区虾峙镇规划构建全新的海洋发展空间格局……从杭嘉湖平原到浙西南山区,从沿海岛屿到内陆丘陵,近年来,浙江涌现出了一批根据自身特色更迭空间规划的城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方军常委在代表致公党省委会发言时建议,在全域统筹基础上,打破原规划编制依赖的行政边界和城乡边界,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乡村共富单元规划编制,不断探索更具示范意义的城乡空间治理方案。
产业转型
向绿而行循环共生
作为经济大省、资源小省,浙江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倡导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丽水倾力培育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并助推其集聚式发展,尖端人才、科研配套、孵化平台相继汇聚,头部企业加速领跑,潜力企业竞相绽放;嘉兴市秀洲区探索形成“行业龙头企业+企业研究院+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生态圈……一批批新兴“生态+”产业正跃跃欲试抢占新的风口。
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方敏常委代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时建议,要构建生态高颜值走向经济高价值的制度框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融合业态,打造若干个百亿级生态产业集群,推动生态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百川归海、奔涌向前,方能汇聚成绿色发展强大合力。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如何深入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打造绿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同样是委员们重点关切的议题之一。刘毅常委代表民进省委会发言建议,一方面,依托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平台,布局新型光伏材料、高效长时储能等前沿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重点攻克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兴固废回收利用技术瓶颈,构建全域覆盖、智能高效的“互联网+”高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提升循环经济韧性与效益。
除了新能源领域,浙江也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积极探索。丽水建立全省首个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让各类生态资源产品实现“点绿成金”。湖州着力打通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李上葵委员在发言时表示,要持续聚焦推进“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商建言,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吴道涛常委代表农工党省委会建议,在各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市场化和金融机构认可为前提,研究制定省级VEP(特定地域单元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技术规范和项目实施导则,并建立全省统一的VEP项目库,指导各地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小流域治理开发、农文旅融合发展、林业碳汇开发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经营的VEP项目,积极拓展应用场景,让更多“沉睡”的生态资源焕发生机。
三生融合
共建共享绿色生活
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暑期旅游旺季,在山水资源丰富的浙江,各种登山、露营、溯溪、漂流活动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游乐项目。据相关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7月以来全省的景区预订量环比增长超过八成。郭清晔常委代表民建省委会发言时提出,生态游是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重要结合点,建议应进一步统筹生态旅游发展路径,如选取杭金衢、绍台、丽温经典生态旅游线路,延伸拓展浙江“两山”共富生态旅游廊道,构建浙东山水唐诗之路、浙西天然氧吧之旅,并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优势,推进长三角生态旅游、休闲产业联动发展。
一个景区带动一片区域,一条线路激活一方经济——如今的生态游正从单一观光向“吃住行游购娱”全链式延伸发展。在湖州、金华等地,涌现出安吉瀑布咖啡、深蓝计划和达那也·金华山小冰岛等网红打卡点,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陶骏常委代表台盟省委会建议,可将生态资源与文旅、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出一批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情绪消费、打卡经济、自然教育等复合消费场景,延长消费链条;另一方面,由文旅、人社等部门牵头,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及生态领域专业机构,开发生态产品运营课程,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等,为生态变现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鉴于“丽水山耕”“钱江源”等区域公共品牌均已在省内外打响知名度,刘净非常委代表民革省委会建议,应因地制宜发展智慧生态农业和林下经济,通过生态研学、生态康养、生态文创等多业态融合与产业协同联动,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支持一批优质的区域公共品牌更高效地释放生态产品红利,让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实现融合发展。
三生融合,万象更新。站在新起点上,浙江将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示范答卷。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