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金融“引擎”的探路者
——记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政协委员范卓桓
据人民政协报 兰溪杨梅、兰溪枇杷、兰溪小萝卜、兰溪毛峰、汇潭甘蔗、兰江蟹……说起兰溪的六大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范卓桓如数家珍。
作为金融从业者的他,却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情感。如何挖掘六座“金矿”的价值,以金融力量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县域30多万农户致富,是范卓桓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金融“活水”润乡野
“老孙,咱们兰溪的螃蟹品质这么好,不能因为资金和技术卡脖子。我们一起想办法,把这件事做起来!”
2023年,范卓桓在调研中发现养蟹人孙华斌等人的困境后,立即上门走访。这句话不仅点燃了孙华斌的希望,也开启了一场金融助农的创新实践。
范卓桓深知,单靠资金投入远远不够。他创新推出“政银担”协同服务模式,整合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银行的资金支持、供销社的销售渠道,成立了“蟹逅美味共富联盟”,推动基层组织联建、养殖技术联学、发展思路联谋、销售渠道联通的“四联”机制,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到智能化、规模化、数字化养殖的转变。
在范卓桓的推动下,“政银担”模式已累计向全市农业产业发放贷款9.8亿元,成为特色产业壮大的“助推器”。
范卓桓创新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歇,他的目光又投向了兰溪的另一张金名片——杨梅。
兰溪是“中国杨梅之乡”,拥有2000多亩杨梅大棚。这些被称为“无烟工厂”的大棚,每亩能带来3万元收益。可是,前期投入少则六七万元多则10余万元的高成本,让不少农户望而却步。
站在马涧镇的杨梅山上,望着阳光照耀下的大棚,范卓桓陷入了沉思:“现代农业设施投入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不亚于工业企业。为什么不能像工业厂房土地那样进行抵押融资呢?”
这个念头在范卓桓心中生根发芽。他走遍了兰溪的田间地头,走访了大量农业经营主体,联合资规、农业等部门赴外地学习改革经验,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交了《关于深化“三位一体”机制建设,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在提案的推动下,兰溪市人民政府出台《兰溪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实施办法》《兰溪市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确权登记管理办法》,落地了全省首笔农业设施抵押贷款。
“真没想到,我的大棚也能变成银行认可的资产。”杨梅种植户倪晓明的欣喜,道出了无数农户的心声。
创新“引擎”促振兴
在兰溪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范卓桓敏锐捕捉着每一个可能带来突破的契机。他常说:“既要看清脚下的路,更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在马涧镇养园村,面对村集体薄弱的困境和乡贤邵进飞“我们村的发展道路该怎么走”的急切询问,范卓桓迅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乡贤﹢村集体﹢村干部”三方共建养鸡场。
他诚恳地对邵进飞说:“我们行的资金支持您在外创业,您投资入股村里办个养鸡场,帮助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村里很快会发展起来。”
这一倡议得到邵进飞的积极响应。2024年年底,总投资额为3500万元的蛋鸡全产业链共富养殖园,在兰溪市马涧镇养园村正式投产。现在存栏14万只蛋鸡,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45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社抱团共富。
2025年6月,范卓桓再次来到养园村,党支部书记方樟杜指着山坡兴奋地介绍:“产完蛋的母鸡放归杨梅园,变成‘杨梅鸡’又能创造新收益!”
这条可持续的共富之路,正不断延伸拓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永昌街道的麻金阳通过创办的和美农业科技公司,实现了800亩果园效益提升后,便主动寻求回馈乡梓。范卓桓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农业农村局、永昌街道,打造“和美侬”增收计划:农户可通过农商行“增收贷”投入1万元,享受贴息后年息仅55元,认养果树家禽即可获得年价值1500元的农产品,3年后由农场还本。
目前,已有65户低收入农户参与该项目。望着丰收的果园,麻金阳不由感慨:“这种模式既提升了农场效益,又帮助农户增收,可以说是双赢!”
作为一名曾经从事过科技工作的人员,范卓桓对数字化建设怀有特殊的情怀。面对农村老龄化加剧的现实,他意识到:“数字乡村建设绝不能落下任何一位乡亲。”
范卓桓发挥政协委员优势,积极对接改革办,并与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合作,开发推出“数智村码”。如今,已打通关联多个政府数字化平台,实现农业农村的数字化监管与服务全覆盖,累计发放贷款27.78亿元,其中低收入农户发放金额2000余万元,服务灵活就业群体6000余人,并入选2024年度长三角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创新的种子,已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而范卓桓,依然在路上,为强农事业探索着新的可能,照亮着更多乡亲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登录